参加浦东图书馆组织的0-3岁家庭阅读指导师培训课程。
两天的课程结束时还意犹未尽,看到每位老师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所选择的事业,由衷地感到羡慕和感动。其实这次出来参加培训,我是抱着逃离当下的工作来的,每天在工作中找不到价值和意义,内心对这份工作没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我承认有自己的问题,也有环境的问题。
从小被灌输要学习读书,读书是为了考大学,考学是为了毕业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可当我终于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我却并不那么幸福快乐,因为从小唯有读书一件事,让我对这个世界失去了体验和感悟,在我近四十年的人生中,绝大部分都在为父母为生计而活,我从未想过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擅长做什么,也不能说没想过,而是被压抑和自残了。
就在内心迷茫无助时,我看到了这个培训,隐约感受到这个培训与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有些链接,夜深人静之时,我曾想过自己的高光时刻,不是获得多大的成就也不是拥有多高的职位抑或是得到很多金钱,我最最投入和有心流的两个时刻分别是给儿子声情并茂讲故事时和与他人一对一深度沟通交流时,这个他人有时是朋友,有时是同事,有时甚至是一个陌生人。
事无好坏,诠释在人,从工作和生活的迷茫无措中,我跌跌撞撞地结了婚,生了娃,经历了一些人生痛苦之后,让我重新有时间站在起点的位置看看自己,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是那个样子,带着这些问题我接触了心理学、九型人格、道德经等等,然而虽然学了很多,但真正回归到生活中,大部分时候还是一团乱麻,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启发孩子,就这样走着走着,总觉得有些不舒服,因为此刻的我就像多年前的父母,一直在管孩子,一直在压抑孩子,甚至孩子已经在小学里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不过是这个社会中的又一个打工人。
而仿佛冥冥之中的安排,这次的培训解答了这些问题和困惑,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自己和自己孩子的温情。
第一:人为什么工作?
为了生存为了生计,为了多些自己的选择,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想做的,如果一份工作不是我想要做的,但却能解决我的生存问题,至少这份工作让我能立足,立足之后才可能有储蓄,储蓄之后才会有可能去尝试和体验更多自己想做的;而如果一份工作正是我想要的,我终身热爱的事业,那么可以说这样的人是幸福的,不但可以工作赚钱,还能够百分百投入其中自得其乐,但毕竟工作就是兴趣属于少数人。
而我为什么工作,听完培训我释然了很多,的确现在的工作让人感到乏味,但并不是说我就都做好了,做得非常非常优秀了,那么摆在我面前的选择可以是在工作中更精进向优秀的同事学习,也可以是完成工作对得起工资,将工作之外的时间,甚至工作带来的年休假期去寻找和尝试更多职业,说不定就在一次次的尝试和体验中也找到一份既可以赚钱解决生存,又是自己热爱喜爱值得一辈子去做的事情,说不定那些工作就是兴趣的人也是这样慢慢尝试走过来的。
第二:除了工作和生活,我还能有点什么?
培训中老师讲到一本书《花婆婆》,当鲁菲丝小姐成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婆婆时,她告诉年轻的叙述者,许多年以前,当她还是一个名叫艾丽丝的小女孩的时候,她曾经答应过爷爷三件事,这三件事每个人都在经历,一是好好生活,二是好好工作,三是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做一件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美的事,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
也许答案就在这次的培训中,因为参加了培训,让我重新翻开儿子小时候我们一起读过的绘本和书籍,我才发现原来给孩子买的很多书,其实都是我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女孩渴望看的,曾经打着亲子阅读的旗号,其实有很多是自己的好恶评判,面子上又一直强迫孩子去阅读,真是表里不一,生活的拧巴。
今晚我重新打开儿子小时候的视频和照片,去寻找成长的足迹,一直为生活忙碌,忙成了我的口头蝉,殊不知忙里掩盖了我多少懒惰,看看自己之前整理的文件夹,让我忽然觉得还是有很多生活的点滴值得记录。以后每天抽出点时间,把手机里面的照片和视频还要继续整理起来。
第三:我该如何做一个好妈妈,这个好的标准每个人不同,在我眼中期望是有智慧的有稳定情绪的内心有力量的。
这个问题是我最想了解的,因为孩子在学习上的不努力时常让我情绪爆发,而每次爆发完毕,又让我的内心充满自责和懊悔,仿佛自己总是在这个怪圈里面出不来,明知道想出去,却始终在里面循环再循环,仿佛自己没有力量挣脱这个漩涡。这次的培训告诉我有没有步骤方法不重要,如何做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爱和陪伴。哪怕什么都不会做,只是陪伴着孩子走过平淡的日子,永远相信孩子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永远地默默地祝福就足够了。
不再把成人自己的观念和认知强加在孩子身上,在人格层面上尊重和允许接纳孩子的一切,不评判不恐慌不焦虑。
作为母亲,天下每个妈妈都希望孩子幸福快乐自信能干,可通往地狱的路是期待铺成的,我们不能主宰孩子的命运,却可以通过阅读、游戏、旅行等等亲子之间的互动陪着他们去体验去尝试,可能正面积极的影响就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但不是妈妈做了什么,而是孩子在内心里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茅红美老师课程中一直强调地成人需要不断反思看见孩子的需要,如何恰当地满足孩子的需要,需要没有错,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合适的行为策略满足需要。
这次课程中小熊老师反复提到的话:“无用”而美好,感受和感觉是最重要的,走进感受孩子的感受,永远相信自己的感受。感觉没有对错,唯有不断地抒发和流淌,和和睦睦是家,吵吵闹闹也是家,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诗歌就藏在生活里,也住在每个人的心里。
最后用花花老师在课程结尾说的话作为我这次培训心得的结尾“持续热情和快乐的做自己喜欢的事(花花老师喜欢的事是说故事),是为世界做的一件美丽的事。”
而对我而言最喜欢的事到底是什么?我还在努力寻找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