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Micro-Lecture),作为信息化发展的产物,是在线教育浪潮下课堂教学数字化、网络化的典型模式。近两年,微课成为了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门现象。从国家到省市的微课比赛、微课培训层出不穷,微课的课程建设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备课环节纳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来。那么,什么是微课?如何从理论层面和实践的层面定义微课?如何将微课这种新的教育现象纳入日常教学的轨道?这是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微课的定义
最早的微课起源于1993 年, 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 就在化学教育中提出60 秒课程(60-SecondCourse)的设计思想。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 P. Kee 在化学教育中提出一分钟演讲(One Minute Lecture)。这些短小的课程由于受到当时信息技术的限制,只是一些局部的个体教学,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普及。真正意义的微课概念形成于2008 年, 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 综合了以往短小课程设计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1]David Penrose认为, 微课程是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提炼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将这些核心概念看作知识脉(Knowledge Burst),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知识发现和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课程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知识, 并提出了建设微课的五个步骤, 包括提炼微课讲授的核心概念; 撰写15~30 秒钟的简介和总结, 提供核心概念的背景材料;录制1~3 分钟长度的教学录音或视频;设计课后作业和思考、探讨的问题;将教学视频和课后作业上传至微课管理系统等。自此,利用时间碎片学习微小知识单元的这种微课教学理念,在网络通信发达、智能终端设备(智能手机、PDA)基本普及的情况下,通过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得以实现与传播。[2]真正让微课普及和为普通民众接受,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物就是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他不仅推动了微课的普及,而且创立了一种微课模式,即以录屏软件为依托,录制短小的教学视频,从而形成了门类众多,涉及各个学科的微型课程视频。
2010年,以广东佛山市教育局开展了“优秀微课”的征集活动,从而揭开了微课在中国的发展的序幕。2012 年9 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一年内征集到优秀的微课案例600 件。2012 年11 月,教育部、《中国教师报》主办“全国首届微课大赛”。有关微课的竞赛不仅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也出现于高等教育的领域。2012 年12 月至2013 年8 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1600 所高校的12000 余人参加。2013 年5 月至7 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联合主办了“2013 全国微课大赛”,参与人数达一万余人……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单位在推进微课的发展方面不遗余力。各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微课活动,这些微课征集、培训、评选、竞赛活动促进了我国教育领域微课建设活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小学和高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微课的迅猛发展引起了教育理论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都尝试为其下一个定义,如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认为微课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视频在10 分钟内,能够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等则从学习元的角度,认为微课不单纯是学习资源,而是在微型资源的基础上附加教学服务的小型化课程, 具有完整的教学结构, 包括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及其安排、学习效果评价、课程学习认证与教育服务功能等。
从广义上讲, 任何的教学形式都可以实现微型教学,但视频包括了图、文、声多种信息表现形式,在短时间内能实现最有效的教学。因此,微课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并辅以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学习指导等材料支持,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借助在线网络学习环境实施教学活动和教育服务。微课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单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微视频,教学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内容简短。同时,还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以及学习后的练习测试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