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当我们看到对方的问题状态,忍不住要去提醒、教育对方时,先让自己停下来——从头脑的冲动回到身体的感受,先放松,再去觉知:“我为什么要提醒、教育对方?到底是为了对方好,还是捍卫我自认为的正确?对方真的需要我的教育吗?我这一刻有没有评判,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应该改变?”
通过这些提问,放下头脑中对“正确”的执着、对别人对与错的评判。至少意识上要知道,所谓对错,只是我们的妄想,而在妄想中是看不到对方真实需要的。觉知头脑中的妄想,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真正的共情。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和对方一样的身体姿态、一样的表情等,试着去感受对方现在的感受。我们有可能了解到一些,也可能完全不了解。没关系,这种“感受对方的感受”的意愿,就是创造美好关系的开始。
第三步就可以去和对方交谈了。交谈的核心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要注意,如果反馈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想法,那么最好加上一个前提,说明想法只是头脑中的假设,不一定等于对方的现实。
有一次上课,我观察到一个同学总是抢着发言,而且说话拖沓,挤压了其他同学发言的时间。我很想提醒他,但是我等了一下,开始觉察自己。我觉察到,其实是头脑中先有了评判:这个家伙不考虑别人,早晚会让别人讨厌。这个评判源自我内心的投射,我内心总有一个苛责自己的声音,告诉自己“我做得不够好,外界对我充满了敌意”。
放下投射和评判,我开始试着感受他。我感受到他很焦虑、恐慌,担心自己不被老师重视,于是努力争取。当然,这个感受在和对方核对之前只是一种猜测,不一定是对方的真实感受。然后,我再一次问自己:“还想跟对方沟通吗?”内心的答案是肯定的。我愿意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对方,如果他也需要。那么怎么确定他是否需要呢?跟对方核对。下课时,我找到他,告诉他:“我观察到你经常抢着发言,对此我有一些感受,也关心你的真实感受,你是否愿意和我探讨?”他表示愿意。可能是因为我真诚的态度,也因为他是个乐于自我成长的人,他很开放地倾听我,跟我探讨。于是,我的回应确实帮助他提升了自我觉知。当然,这也帮到了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