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助长
对于那些简单的、熟练的反应,旁观者在场通常能提升人的表现;但是对于那些复杂的、还没有掌握好的技能,他人在场则一般会妨碍人的表现。这种效应被称为“社会助长”。
2、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群体中的人不会像独自工作的人那样能直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关联。与这一差异有关的是,对最终结果所担负的责任会在群体成员之间分散,而个体单独工作时则要对结果负全部的责任。
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会对决策和判断产生强烈的影响。
3、旁观者干预
在相对较大的群体中,帮助行为的责任会被分散。当个人面临着是否干预某件事的决策时,就会受到他人在场的影响。
4、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指人们具有评价自身能力水平及其观点恰当性的需要,那么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性的标准时,人们就会把自己与其他人做比较。
假设I:人们具有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的自然倾向。
假设II:在客观的、非社会性信息不易得时,人们会通过将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的做比较,进而评价自己。
推论IIIA:在面临选择时,人们更愿意与那些观点及能力和自己相近的人做比较。
5、从类似之人身上获取线索
人们会从相似之人身上获取线索。
6、社会性镇痛
社会比较对知觉的影响有多强烈。这些研究者发现,当人们把自己与一位疼痛耐受性很强的人做社会比较时,实际上会导致人们体验到的疼痛感减小。
7、从众
大多数人做出了与自己的常识判断相反的选择,而且很多人在大多数试次中都有从众的表现。即使小组人数较少,多数人的意见也足以引起较大的从众效应。
8、少数派影响
即使少数派并不强大或者没什么名望,意见一致的少数派也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力。前提是少数人的意见必须保持一致和稳定。
9、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是指心理活动的效率、对现实的检验以及道德判断因内群体压力而退化”。
群体思维有8个普遍的特征:
1)群体中大多数或所有成员都抱有一种“无懈可击”的错觉,从而导致过分乐观以及过度冒险。
2)集体努力忽视警报信号或者对其进行合理化。
3)对群体固有的道德观抱有不容置疑的信仰。
4)对敌手充满刻板印象,认为他们都太邪恶而不值得与之谈判,或者认为其太软弱或太愚蠢而不会构成严重威胁。
5)任何不赞同多数人意见的群体成员都会感受到压力。
6)共同持有全体意见一致的错觉。
7)对偏离群体共识进行自我校正。
8)自封的“心灵卫士”,保护群体远离那些可能破坏群体自豪感的信息。
预防措施
1)群体领导者应该明确鼓励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包括对他们自己立场的批评。
2)群体领导者应该避免在一开始就亮出自己的个人偏好。
3)在群体中设立其他群体,并分派其他领导者一起考虑同一个问题。
4)群体成员应该定期与受信赖的同事对群体决策进行审议,并且向群体报告讨论的结果。
5)群体应该邀请群体外的专家或者资深同事参加群体会议,鼓励他们挑战群体的一致意见。
结论:因为人类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所以他们的判断和决策都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即使人们独自决策,他们也常常根据他人会做何评判的预期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