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通用写作
八月第三周 |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

八月第三周 |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

作者: Blackdooog | 来源:发表于2017-08-22 22:24 被阅读0次

    这本书封面标题上有一行小字“5天学会独立思考法则”,这有点误导读者,书中更多的是讨论如何快速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觉得对这本书不要有过多的误解,以为是教人夸夸其谈,它似乎更多的是教你如何更快的组织自己的思考,形成可以说出来的观点。思考很重要,能说出来也很重要,能让人听进去当然也重要。

    自己不善交流,读一读也没有坏处。

    话说日本人的书翻译过来好像都是一个调调...行文非常轻松自如,但时不时冒出一两句非常有道理的话。石田衣良、伊坂幸太郎和东野圭吾写的那种表现日常生活的书都有这种感觉。取得

    第一天:通过写评论提高思考能力

    这部分说的是什么样的想法是自己的想法。

    “从感觉上来说,八分堆砌事实或信息等,剩下两份添加个人色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己的想法’”

    好的评论有什么样的魅力,注意一下网易云音乐的广告...知乎的广告...豆瓣的广告...最近这种评论体的广告模式就知道了。

    最典型的大概是知乎,无非以下几种模式:

    -讲故事说道理

    讲故事这种套路是不是就是堆砌事实和信息呢?精彩的故事加上结尾提点一两句经典的语句,给人的感受也会很大不同。

    -列数据做结论

    这种评论很多出现在金融和科学等话题的回答下面,答案清晰且富有逻辑,最后的结论也很容易让人信服。

    -抖机灵

    这种评论一般非常短,但又非常巧妙,除了知乎,网易云音乐、微博上也常有。

    所以,这些评论的魅力在哪里?还是在于思考力,但又不全然是独白式的自圆其说,有20%的精华就足够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了。

    在清楚知道自己对哪些内容有深刻体会的情况下,书里面有提供步骤指导如何写出评价:

    第一步:明确立场;比如“我是一个不怎么会表达的话痨,不过在我看来...”,表达一个明确独特的立场是引起兴趣的有力开头;

    第二步:明确情感,即对评论对象的好恶,不一定是全部肯定或者否定,可以就自己限定的范围进行评论;

    第三步:陈述自己的观点。

    另外,作者还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即站在“制作者”的角度去评论,这也是为什么知乎优秀的回答大多是由相关专业人员提供的答案的原因吧。从“制作者的角度”更容易思考到更多的细节,书里面举了宫崎骏为了画好人物坐下时裙子会如何摆动而要求工作人员反复观察最后达到效果的例子,所以如果在评论动画的时候说出这个细节,你的评论就会增色不少,注意这不是你的观点,而是一个事实,是事实打动人,你的观点可能只是辅助了。

    好的评论是以具体的事实或者数据为主,而避免精神论和抽象表达,因为概念过大,焦点就会模糊,而显得平庸无奇。其次,人的注意力有限,特别是适应了碎片化的阅读之后,想要阅读抽象概念需要较深层次的思考,在快速的页面滑动中是很难抓住注意力的。

    最后,作者介绍了一个小窍门——运用引用,无论什么样的词汇,只要添加引号,就会具有关键词的性质。

    是为“评论中的评论”

    第二天:掌握思考的基本准备——名为思路的武器

    这部分说的是通过什么样的思考可以表达得更好。

    1. 比较

    - 寻找一个参照系,如果是对方熟悉的就更好了。孤独的表达一样事物难免会有自画自说的尴尬,如果能找到一个比较就算是为对方的理解考虑了。

    - 一分为二,对比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比较他们之间的不同。进而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考,在表达的时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叙述,也可以提高对话的参与度。

    - 从毫不相干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这里的毫不相干应该加上引号,通过把不好理解的概念和有趣的对象联系起来既好懂又有趣,在《人类活动中的理性》中就有提到,激发一个人的情绪能够更好的让他进行思考和更多的集中注意力,当然思考的对错另当别论。

    2. 运用比喻

    联想比喻形象、借鉴“优秀人物”的比喻手法这些都不用说太多,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明白了。

    这部分看到一句比较有意思的话,是日本一位被称为”雀鬼“的麻将大师(麻将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说的话 “ 昨日还是今朝,迎来的是完全不同的早晨。当然也没有同样的白天和夜晚。随之下一个早晨就来临了。于是,如果能明白这种连续往复就是人生的话,就能明白在人生中有或没有”成功“,仅是能否感受到”成就感“而已。..."

    能通宵打麻将的人精神层次就是高。

    接触”电影制作背后的故事”也是一种比喻的使用方法,这个和前面说的“制作者”的角度是一个意思。

    3. 辩证法的思考

    熟悉又陌生的辩证法,在作者看来就是对话,矛盾和对立的对话。作者希望吧生活中出现的麻烦和不满理解为反对命题,将问题化为能量,用更高的境界来解决问题。这里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是如果企业出现了信誉危机,最好的办法不是掩盖,而是坦诚,然后尽力补救。当然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释。辩证的思考在作者看来大意就是把问题看做契机而非挑战。

    锻炼思考的另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无论对错的先站在对立面,来搜集和证明一个观点的错误。《思考,快与慢》中就把人的思维区分为系统1和系统2,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不假思索的直觉式的考虑问题,很少动用更高层次的系统。《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基本上也是围绕这个概念展开的。不管对错先站在对立面,就切断了一开始依赖直觉思考的惯性。即使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赞同,思考的练习效果也达到了。

    4. 现象学的思考

    - 抛弃对经验真理的确信,首先关注现象本身。对常识重新思考,和上面的看法有些类似,学一点哲学也有这点好处,出了唬人,也能被引导说去想想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其实蕴含着某些深刻的道理。

    - 重新贴“标签”,其实也是一个撕下标签的过程,通过有限的接触给一个人贴上某种标签会造成误解,对某一类人贴上标签会造成偏见,撕下标签重新思考也会得到独特的结论。

    - 以产出为前提,会更用心的观察。表达出自己最某种现象的观察,是一种很好的思考力训练方式,也能训练自己敏锐的观察力。

    “是否能以”无知“的心态细致地去目睹一些事,输入的质量和随之输出的质量也会大有不同。”

    做产品就得有把自己变成白痴的能力,好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重返童心

    像小孩子一样提问,和保持”无知“状态类似,不多说了。

    5. 系统思考

    - 准备、灵活、反馈是社会人的基本能力,你的内心可以是孤岛,但现实中还是作为一个活动因子在关系网中运动的,周围时时的反馈能够对自己的思考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但是要注意不要有过大的压力。嗯,有压力就要想到二元论。

    - 养成俯瞰全貌的习惯

    - 图解系统,想不清楚的可以用图表示,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其中一环出现问题会给相连的事物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可以列出来,这样要比单纯的想象要更加清楚。

    - “解”在事物关系中,所谓系统思考,就是用”形态“来看待事物。不是关注要素本身,而是着眼于要素之间的关系。一个环节出问题,很可能是相连的环节有问题。一个人有情绪,很可能是受某种环境的影响。分析和思考一个问题,既不可静止的去看,也不可孤立的去看。

    这部分的最后,“能否把这些方法转变为长久的技能,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近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如何把学习的东西和行动结合起来,周末去听造就的演讲也是这个目的,而且还被同行的小伙伴教育,一般能提升自己的事情都是不会让自己太舒服的事情。

    第三天,改变行动的习惯——锻炼沟通能力和联想力

    这部分说的是如何把思考转换为行动力。

    “头脑聪明”的标志是词汇能力,如果能有丰富的词汇储备就能详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利用媒体打磨用词的格调,学习那些精炼的部分。

    尝试将听到的话转述给别人

    准备能够成功加入谈话的小话题,平常生活中一般对话是无需准备的,但是如果是去一些比较专业的场合,面对自己不是太熟悉的领域或者自己并不善于主动交谈,就需要做一些相应的准备,搜集整理信息并转述出来还要加上自己的看法,这本身就是思考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和积累也是必要的,周末参加一个字体设计的分享会,中国美院的袁由敏老师讲座中并没有很多高深的理论,而是他平时搜集或者观察到的有意思的现象的记录,加上他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讲座十分有趣,听众也获益颇多,这种积累既有益于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力,又能够在一些场合拿出来谈论分享。

    以“边框化”的概念观察世界,如果想让一样东西更加光彩夺目,就不能局限于东西本身,还应意识到它的周围,存在像画框一样具有装饰作用的加分项。有点类似标签的作用,一篇文章放在普通版面和放在专栏给读者的感受是会不一样的,把谈论的东西放到一个更大的概念下,能够很好的放大这件事情的意义。

    所谓“思考”,就是熟练运用“概念”,周末造就的讲座中,成甲的演讲就熟练运用了“锚定”这个概念,把这个概念应用在生活中不同的事情上。概念的好处在于精炼,当然最好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概念,而且也不必是书本上的专业术语,也可以是一种感觉。

    通过提问能力聚焦思考点,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某种程度上的询问,就自以为已经了解对方的需求,余下的意见就充耳不闻了。一是要记录好对方的话,另一方面也要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挑出具体的,本质性的问题,而不要自画自说。

    第四天:深化“自己的想法”的读书方法——深化思考最高效的方法

    这部分说的是如何通过读书深化思考。

    “畅销书”是最适合的谈话素材,也不仅仅是畅销书,热播的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等都可以,个人认为一般意义上的畅销书很难对思考有什么帮助,但是传播热度很广的话,那谈论它们也就能更多的引起共鸣。

    通过读书掌握思想的“耐力”,读一些稍微需要深入思考的书,特别是需要坐下来沉下心才能读懂的书是可以比较好的锻炼到思考的耐力的,一来只是碎片化带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越来越短,二来越来越容易不假思索的接受或者否定一些观点却无法意识到是自己的惯性思维在作怪。这些都需要“慢”下来才可以考虑清楚,而且个人认为效率最高的方式还是能够让自己在某一段时间进入特别专注的状态,而不是琐碎的同时做很多事情。

    从所买的书中“回本”的方法。这是很有意思的提法,作者的方法是将自己读到的内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分享给他人。一是可以将书中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二是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

    读书经历+实际经历能够创造独特的小话题。

    之后的部分作者介绍了快速阅读的一些方法,能够有效快速的形成自己的观点素材库,自己不是太认同在平时的阅读中也练习这样的阅读方式。新闻报道和杂志也是作者推荐阅读的内容。

    也无需太在意是不是自己的原创,由于选择语言的是自己,从积累中也要看到自己的影子,收集信息加上自己的观点才可以事半功倍。

    第五天:加速决断的思考方法——改变“现实”的力量

    这部分说的是思考转换为行动力的一些技巧。

    决断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现在“背锅”说法盛行的时候,一来决断越多犯错的可能性越大,二来越来越多的选择也使得决断变得更加复杂。

    在列出所有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然后逐个验证,特别涉及到风险的时候,是否允许风险存在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材料,这些都是自我自考的过程。

    与人交谈,整理论点。与别人交谈,一方面可以听听对方的意见,另一方面在说的过程中也是自己整理自己思路的过程,往往交谈中对方没有提出什么看法,自己就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了,说出来也是整理自己思路的方式。

    直面消极的想法。因为任何决断都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在“背锅”压力下,很难不有逃避情绪,可以如果能直面消极的想法,例如做的不好也不会死,可能可以学会更多的经验。

    “事实上,只要是见过一次‘地狱’的人,精神都会很顽强”

    为了锻炼决断力,要确保“口分田”。“口分田”是之前日本的一项法令,要分给六岁以上的男女田地自己耕种。要有自己的“口分田”,得到一定的田地,播种收获自己全权负责的话,每个人都必然会独立思考并作出决定。另外,把自己的一部分“口分田”分给其他人去做,也是一种决断力。

    跟随“优秀”的人,这个不必多说。

    积极参加会议的“三要素”,即“数据”“视角”和“想法”。现在工作中会有大量的会议,在会议上如何陈述自己的观点是一种需要锻炼的技巧。数据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论据,源于自己的想象和固有观念的说法只会增加达成共识的难度。“视角”说的是既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要考虑对方的角度,这样可能发现一些共同点,也可能因为不同而有新的发现。

    结论和感想

    这本书是可以快速读完的一本书,但也可能因为写的非常直白和平淡,有可能错过其中一些有意思的道理。

    结合周末听的讲座,觉得思考并不是难事,困难在于行动力。

    一方面要学会应对不熟悉的领域,另一方面还要对抗因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但每每这种时候就差不多能知道可以再进一步了。

    5天不可能真的打造独特观点,持续的学习与付诸行动才可能有所变化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月第三周 |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tk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