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金融行业,愈来愈多的业务从线下渠道转到线上渠道,这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和快捷。同时,伴随着金融业务的下沉,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各种黑产、犯罪分子不断利用新技术,升级欺诈手段,欺诈能力不断提升,欺诈方式更具专业化、智能化。欺诈行为与反欺诈技术一直处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持续博弈的过程中。据美国RSA Security统计,2019年,全球范围内移动端的欺诈攻击相比同期增长了近三倍,尤其是金融恶意软件的欺诈攻击增加了56%,从2018年第四季度的6,603起增加到2019年第一季度的10,331起,总体威胁形式愈演烈。
在此背景下,反欺诈成为了金融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面对新技术、新业态催生的复杂环境,反欺诈也需要结合新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利用多年服务金融企业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升金融反欺诈的技术能力,不断完善信贷风控和反欺诈方案,得到了银行客户的广泛认可。设备指纹作为反欺诈的底层技术,是反欺诈的重要手段之一。设备指纹技术用于唯一识别一台移动端设备,同时对涉嫌欺诈的设备进行标记。
金融欺诈包括盗用账户、内部欺诈、网络钓鱼、垃圾注册、暴力破解、伪卡盗刷、违规套现、盗卡取现、薅羊毛等多种场景。本文将以信用卡反欺诈场景为主,重点介绍设备指纹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实践。
对于信用卡业务而言,客户身份和信息真实性是一切业务开展的前提。而目前,传统的手段面对上述问题时难以有效地识别客户身份或信息真实性,例如在线交易时通过验证账号、密码等信息确认是否是本人操作,但当这些信息已泄露时,对如何有效识别客户、如何识别交易场景风险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识别欺诈风险外,识别客户身份对于信用卡业务的营销拓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不同线上渠道投放的广告分别吸引了多少人,哪个渠道投放广告转化效果最好?已有客户未登陆的情况下会关注什么信息、可以向他推送什么信息?
设备指纹技术可以应用在信用卡业务营销、征审、交易等环节中,主要的应用场景如下:
(一)营销环节
1.广告投放效果分析
随着广告投放渠道、投放量的增加,不同渠道投放广告能吸引多少用户点击,其中有多少最终转化为信用卡客户,哪个渠道更能吸引年轻客户。通过设备指纹技术就可以实时识别、记录访问设备,更全面地评估每个渠道的投放效果。
2.已有客户营销
已有卡客户在未登陆网银或手机银行的情况下,怎么识别这是已有卡客户,客户在未登录状态下会浏览什么信息。通过设备指纹技术可以实现无需登录即可识别是否为已有卡客户,结合网络行为分析技术,分析其偏好,实现营销信息精准推送,譬如客户近期经常浏览贷款信息,客户可能购房需求,可以推送装修分期、车位分期营销信息等。
3.渠道反作弊
在信用卡开卡及相关营销活动通过三方渠道推广过程中,如果渠道商管理不善,往往会出现恶意刷下载量、激活量的行为。刷量的黑产人员并没有大量的设备(手机、平板),只能通过模拟器、刷机、切换ip、清除缓存等方式,重复下载激活。通过设备指纹技术,可以准确识别出黑产设备,进而把正常流量和恶意刷的流量区分开,并且可以监测下载后的用户活跃行为。
(二)征审环节
识别欺诈申请。目前中介代办、团伙欺诈等欺诈申请更趋于隐蔽,使用传统的征信手段较难以在第一时间有效识别,例如使用阿里小号等频繁更换手机号提交申请,各申请之间信息没有关联性。使用设备指纹,可以识别通过该设备提交的申请笔数,再结合申请信息的关联分析(如不同申请人之间是否亲属关系,或者毫无关联),即可实现在申请环节实时、自动拦截此类欺诈申请,避免潜在欺诈风险损失,同时提高征信自动化水平。识别高风险申请。对于某些已存在信贷逾期、失信的客户来进行申请时,特别是在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有过逾期失信纪录的客户,通过传统征信信息无法覆盖。使用设备指纹,就能增加对于客户的识别纬度,再通过大数据的联防联控,进行数据交叉验证,真正识别出高风险进件。
(三)交易监测
识别欺诈交易。在用户账号、密码被窃取的情形下,可以使用设备指纹技术检查交易时使用的设备是否是客户常用设备,结合手机号码、IP地址等信息是否异常,实时甄别欺诈交易请求。
识别团伙性欺诈。在团队成员进行相互的刷信用、刷流水、薅羊毛、刷单、洗钱时,可以用设备指纹技术识别该个/该批设备的历史纪录及关联关系,从而对于内部外欺诈、团伙欺诈进行更精准识别。
二.设备指纹技术发展
目前设备识别方案/技术主要有IP地址、cookie、设备ID和设备指纹。其中:
1.IP地址是最早出现的、可用于设备标识的方案。在互联网早期,IP地址可以准确标识网络中的某一设备。但是在当前,其准确性大幅降低:一是存在大量局域网,局域网内所有设备均共用一个IP地址;二是大量的智能终端采用动态IP分配技术,这使得IP地址与设备对应关系频繁变化;三是黑产使用代理服务器等技术手段,隐藏自己的真实IP地址。
2.cookie技术是将识别用户身份的信息存储在用户终端上,用户再次访问时通过cookie中记录的信息就能识别用户。但是,cookie技术的使用逐渐受到限制:一是用户可以随时清除cookie信息;二是随着对用户隐私保护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浏览器厂商已经限制并逐步摒弃cookie技术。
3.设备ID是智能终端的识别标识(IOS设备主要有IDFA、IDFV; Android设备主要有IMEI、MAC等)。但在某些情况下,设备ID识别效果会受到影响:一是苹果公司出于对客户隐私的保护,为用户提供IDFA的限制和重置功能,重置IDFA后,这台设备IDFA将发生变化;二是大量的山寨手机拥有相同的设备ID;三是一键改写设备ID的黑客工具广泛流传,易于获取。
4.设备指纹技术是通过收集与设备相关的信息,并通过一定的算法对设备进行编号,根据该编号来识别设备,能够做到在IP地址、cookie、设备ID都发生变动时,仍然识别出该设备。
职业黑产在进行欺诈活动时,往往会伴随着使用模拟器、改机工具、Root代理、vpn、代理、伪造定位等方式。目前市场上没有哪种技术能保证设备ID绝对稳定,特别是在模拟器、改机工具面前,因此能否把这部分东西识别出来才是设备指纹存在的意义。设备指纹最终的目标是不仅仅是提供唯一的不可变ID,并且能够基于设备做风险分析,准确识别设备环境风险。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用户隐私保护的日益关注以及黑产手段升级,使用IP地址、cookie、设备ID识别设备的准确性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设备指纹技术相较于其他设备识别方案,具备适用场景更广泛、准确性更高等优势。
目前设备指纹技术主要有主动式设备指纹技术、被动式设备指纹技术、混合式设备指纹技术(即主动式+被动式):
设备指纹核心技术对比金融企业为了通过设备指纹技术识别欺诈设备和欺诈行为,需要采集更多的设备信息,甚至采集终端设备上的通讯录、通话记录、APP等个人隐私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让设备指纹更加准确,但这种过度采集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公民个人隐私,已被国家严令禁止。继2017年国家发布《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之后,又陆续发布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信息安全技术
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收集 个人信息基本规范》、《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等一系列的规范。这些规范均要求以“最少可用”的原则采集信息,同时,IOS和Andriod在升级的过程中,也在逐步限制APP对设备信息的采集,如Andriod Q已不能采集IMEI号和MAC地址。
由此可见,未来设备指纹想通过采集设备本身的信息来生成ID,唯一识别一台设备将越来越困难,传统的主动式设备指纹技术将面临着准确率下降的风险,同时,还可能因过度采集而导致的合规风险。全栈被动式设备指纹技术,在移动终端与服务器通信的过程中,深度解析OSI七层协议包,提取设备的操作系统、协议栈和网络状态等特征,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生产唯一的设备指纹(此项技术和算法已申请专利保护)。因此,设备指纹技术保证应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做到隐私保护,无需在客户端收集设备和用户相关信息,对金融行业这种用户隐私保护要求严格的领域非常适用。同时,也杜绝了违反Apple和Google公司相关政策的风险,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