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能到达。
都说,读书是最划算的看世界的方式。
一直很看重一个身份——读者。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身份:学生、父亲、儿女、博士、教师、工程师、负责人等,但是在他们的背后往往可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便是读者,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有人问我为什么QQ、微信的昵称都是“读者”,很简单,追求身份认同,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总想用读书抵挡浮躁,用阅读排遣虚妄,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
从昨日的“全民阅读先进个人”,到今天的“书香家庭”,这些名不副实的褒奖,成为另一种激励,提醒着我放下手机,让时间缓下来,让心静下来,在文字的世界中体验生命的另一种精彩。
也曾给自己制定了每年读50本书的计划,然,这个目标从没有实现。但却因为有了这个目标,每年在读书的数量上能基本达到30本左右。
也曾要求自己坚持做读书卡片,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也断断续续地做了近千张的卡片,而且从中培养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也曾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读书1个小时,可连续达标从没超过三天。但骨子里滋生出了想读书的血液,常有“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的感觉。
也曾学着董卿手机不拿进卧室,睡前读书半小时,这样做了两天后,就给自己找台阶下了:如果工作上有急事布置,手机怎能不在身边?但每天看书入眠的习惯养成了,哪怕有时仅仅是十分钟。
也曾挑战100天写作,每日在简书上更新一篇原创文章,在第97天被终结,因为陪朋友忘了。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已经坚持了500多天。
回想在读书上对自己一直以来的严要求,虽然没有哪一点能真正达成,完美呈现,但在这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却真正让自己与“读者”这个身份结下了不解之缘。
要么读书,要么健身,身体与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我的愿望是两个一起在路上合力奔跑。读书与跑步是我平时最喜欢的休闲方式,也是最想拥有的生活方式。
作家梁文道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是的,还有人说,现在很多人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书读得不多,而想得太多。
深以为然,读书越少越容易对环境不满,读书越多越容易对自己不满。读书少,看问题往往失于主观简单,归咎外因,牢骚抱怨。书读多了,人变得谦逊、沉着、明晰,更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视野提升,心胸开阔,拨云见日,迷途知返。
法国作家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
不读书,所见到的只有眼前,读书,却可以经历千百种人生。好的书籍总能让我们从中汲取到一些能量。
三读《平凡的世界》,让我知道人生充满了苦难,在与其不断的搏击中,人才会活得充实一些,才能获得幸福感;
反复读《相约星期二》,最后的课程,持续震撼: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品读《月亮与六便士》,会理解人性复杂,人人生而不同,你没法去评判别人的快乐、成功和生活的意义,遵循自己的内心,月亮或者六便士,无论你选哪种,幸福是自己的体验;
读了野生作家大冰的所有作品《乖,摸摸头》《好吗,好的》《阿弥陀佛,么么哒》《我不》.....略带痞性的笔调,率直随性的叙事方式,每一个江湖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来自平凡,但最终归于不凡,都源自平淡,但不屈于命运。让我坚信,这个世界上有人正过着我们所希冀的生活,既可以朝九晚五,也可以浪迹天涯......
因文字而生的心灵共鸣,是人世间最美好的邂逅。无论是百花吐艳的春日,还是秋风凉雨的晚秋,只要有书相伴,心中的温馨与希望总会多几分,生活中些许苍白与无奈的色彩,自然也因之黯淡。
读书是一种乐趣。书架添了马尔克斯,家里就有了马尔克斯;书架添了莫言,家里就有了莫言;书架添了胡适,家里就有了胡适。买书更是一种乐趣,只需花那么一点点金钱,就可以把无数先人大哲请回家,在更深人静的夜里,和他们把手交谈。把他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见识,把他们的经历变成自己的经验。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们往往在今天才想到:我们是不是已经很久没有静下来读完一本书书了。其实,阅读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场生命的“马拉松”。是一种建立在累积与觉悟基础上的生命的内省,是精神的自我成长。
读书,遇见不一样的自己,读书,让更多的美好发生,读书,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他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所以,读书,是最低成本的社交,是提升自己最简单的方式,是走向自由的最佳路径。
做一个安静的读者,是最幸福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