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不多说,先上结论:
那些劝你锻炼自己意志力的,都是大忽悠,没有用的!
关键在于,要改变自身的“感知”。
用这个方法,我顺利地戒掉了自己沉迷看网络小说的习惯,节省出了大量的时间,做了许多更加健康而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要改变感知?我们又该如何改变感知呢?
全文共计约1600字,阅读需要 4分钟,读起来可能有些慢,但不要急,慢慢看,去理解记忆,看懂为主。可先收藏,以后常回顾复习。
四分钟,改变你的人生。
你,准备好了吗?
01 为什么人们会停止吸烟?以前的专家都错了。
通常来讲,人们的决策分3个步骤:
1.我们会感知到某种情况;
2.我们用理性来判断某种行为是否符合我们长远的利益;
3.我们用意志力来执行我们的决定。
上个世纪的专家们,致力于在第二步上下功夫,他们觉得,只要告诉人们吸烟可导致癌症等各种坏处,人们就会做出理性的判断,然后停止吸烟。
可是事实证明,
信息获取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能有效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于是专家们又把重心放在了第三步——增强人们的意志力。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意志力就像肌肉,得需要持之以恒的锻炼,才能强大;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意志力实在是太薄弱了。
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自我控制,为了减肥不去吃薯条等油炸食品,可是一旦进入饥饿状态,就立刻动摇屈服了。
由此可见,想要在第一步和第二步上进行自我改进和自我控制,实在是太难了。
两个方向的研究都陷入了僵局,而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建立在同样的假设之上:
它们都非常理所当然地认为,决策中的第一步——感知——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过程,简单到不需要多想,就有了结论。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一个颠覆性的等式
耶鲁学派领军人物、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霍夫兰教授,在其著名的“说服研究”中提出,人们的态度由三个部分组成:
认知、情感、行为。
如何才算完成“说服”这一行为?
对此,霍夫兰提出了三个层次:
首先,尽量让人们“知道”这件事情;
然后,尽量改变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最后,切实地影响人们“行为”产生了变化。
这三步走,由浅到深,由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直到最后「行为彻底的改变」,霍夫兰认为才能算一次成功的“说服”。
相比起上文,霍夫兰引入了“情感”这一维度。
所以,我综合二者之长,得出一个等式:
感知=认知(信息)+(对信息的看法产生的)情感态度
感知,并非像过去的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客观感受某种情况”的简单过程。
相反,而是一种「需要思维和技巧」的过程。
近30年来的研究表明,那些有着良好的自律习惯的人们,要么是靠自己,要不是在别人的教导下,学会了用正确的方式,看待各种情况。
而当我们用“正确的方式”看待某种情况的时候,会引发我们潜意识里一整套「判断和反应网络」,让我们倾向于「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
这会让我们的理性和意志力更容易发挥作用,进而引导我们做出恰当的行为。
3.如何用正确的方式看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建立起正确的看问题的方式呢?
让我用我自身来举例。
我以前看小说,纯粹是由于无聊,想要消磨时间。
但是网络小说,就如同电视连续剧引人入胜,非常上瘾,所以容易一看就是一整天。就这样,一天过去了,啥也没干,就看了一本小说。快乐是快乐了,可是心里却非常空荡,好像什么东西飘走了,抓不住。
我也曾尝试过用意志力对抗,努力不去点开阅读APP,但是最后每次都是不到一个小时就屈服,看得昏天黑地,不知今夕何夕。
当时的我隐隐约约意识到,看小说不好,但是却没有多想,我为什么会有“想要看小说”这一欲望,以及“看小说”这一行为,到底对我,以及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意识到意志力不行后,我重新审视了自身。
我发现,每次我想要看小说的时候,都是我在生活中遇到了难题、想要逃避的时候。
我把小说里的世界,当成了一个精神上避难所,沉溺其中,躲了进去,借此来逃避现实中的困难与麻烦。
小说,就是我的酒精、麻醉剂、精神布洛芬。
除了暂时的压抑疼痛,别的任何作用都没有。
问题还是在那里,不会因为我的躲避而消失,我必须自己负责。
意识到这点后的我,对小说的情感也发生了改变。
以前小说阅读APP对我而言,是快乐的代名词,是好玩的故事的聚集地,是精神食粮的藏宝箱。但是现在我一看到它,就立刻想起那些被我白白浪费掉的好时光,心里充满了厌恶之感。
于是我删掉了它。
毫不犹豫、干净利落地删掉了它,从此再也没有打开。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严肃阅读的APP。
逃避无用,所以我不再逃避,而是欣然面对。
细小的重复性的行为,可以重组我们大脑的基本运行机制。
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
悬崖勒马,时犹未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具体如何通过各种的小细节,一点一滴滴改变生活,请关注我下一篇文章。
假如您觉得喜欢或者对您有帮助的话,请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