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一位00后的高中生做了一次教练,之后跟孩子妈妈沟通交流的情况。我多说了一句话:“其实我觉得你比孩子更需要教练。”结果,这句话引起了妈妈很大的委屈,她感觉到不被理解的痛苦。
虽然我的本意是帮助对方,但是结果是对方感到深深的被伤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和错位呢?这次事件让我有了觉察和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
1.不同理解造成伤害。
这次事件中,可能是双方对“教练”的不同理解造成的。“教练”在我心目中意味着“燃起希望”,“看见潜能或者更多可能性”。我坚决的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教练,而且是长期教练。之所以加上“更”需要,意思是“更紧急”、“更迫切”,只表示程度和紧急性,不表示对错。
但是很多人走上教练的学习之路是因为自己遇到了痛苦的问题,极度不满意当下的状态,所以“教练”可能对有些人来说,意味着“你有问题”、“你做的不好”这样负面的信息。所以很多人听到“你需要被教练”会非常抵触,不喜欢自己成为问题者。
2.过分帮助造成伤害
教练和咨询行业都有一个原则:“不求不助”,因为教练相信“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每个人都是有资源的”,“每个人都是有资格的。”对于成年人来说,不经过邀请的主动帮助,意味着帮助者认为被助者:“你不行”,“你自己搞不定”,“我比你厉害和有能力。”
“你应该如何”这本身就有不信任的含义在,也有不允许其它可能性发生的执拗。如果真的相信,应该由对方选择“做不做”,“怎么做”。
3.无觉知与无意识造成伤害
随口一句话,随便一个眼神和动作,都可能给其他人造成伤害,而自己却不自知。
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对方经历了什么,也不清楚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当事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互动的。
所以,对方能接受的和不能接受的地方,往往是另一个人的盲区,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奇怪的是,我们常常能够轻易的碰触到对方不能接受的地方,却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找到对方乐于接受的点。更不幸的是,多数情况下,因为礼貌和教养,对方不会把自己的生气主动告诉你。于是,得罪了人还不自知的情况比比皆是。
结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如果能够更多的解彼知己,可能就较少的发生“帮助变成伤害”的不幸事件。
总结:
人和人的经历导致对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如果强行的指导他人应该怎么做,就是在客观上把自己置于高于别人的位置,未经允许是可笑又毫无帮助的。很多人得罪了人还不自知,可能是无法“解彼知己”的结果。
2021/5/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