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正确的读书方式,不是去找“知道”,而是去找“不知道”。
读书的本质,是获取新知,但是很多人,是有“封闭性心态”的,简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熟悉的概念,去解释新事物。他们喜欢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求“相同”,把共性提取出来,自认为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并把一个新鲜的世界,改造成自己熟悉,稳定的世界。
与之相对的,就是“开放性心态”,他们会有更强的好奇心,是从“相同”的事物中寻找“不同”,并且在探求“不同”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和原因。他们始终保持着这样的态度:这个知识点,有哪些地方是我不知道的?能够如何为我所用。而封闭性心态的人,只是在不断强化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
封闭性心态,是每遇到一个新的事物,都会把他分解成自己熟悉的事物,并把不同的方面丢掉,这样只会不断强化自己固有的想法,并不会对自己的知识面有太大的增加。开放性心态则相反,遇到一个新概念时,哪怕暂时不能解释,也先接受,在尝试跟他进行不同的联系。这样就会不断的增加节点,扩大整张网络的范围。我们大脑中的知识网络越广,越丰富,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就越全面,越有效。
大卫·库伯提出过一个“学习圈”,他认为,学习一个新的技能和概念,需要经过这么一个循环:具体经验→反思→抽象性概括→应用于实践。这就是内化。封闭性心态的人呢,往往只停留在具体经验上,并没有真正的去理解。
1.反思
在遇到问题之后,不妨这样问自己:他们的表述是否一样?他们的推导是否一样?他们背后的逻辑是否一样?他们应用的情景是否一样?
2.抽象概括
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如何概括他们?能不能用一个更高的模型统一起来?
3.应用实践
通过前两步,可以得出一个抽象模型,下一步,就是放到实践里去,用它来解决问题,这才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