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周日下午3点开始,到场的有11位同学(当前群总人数26人),活动上半场尝试“书单共建”,下半场进行“听书与讨论”。到场同学水平都不错,8成是阿里人。
书单共建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
书单做不到当场产出。因现场共建方式为:一位同学提出自己想阅读的方向或解决的问题,其他同学给出建议,推荐书。这种方式下,每位同学大概会得到至少六七份其他同学的相关经验,建议,但收到的推荐书较少或没有。
-
书单范围单一。3个小时活动时间,人均16分钟,只够每人提出1个主题,做不到形成类似下面的多主题,系统化书单:
只能做到这样的书单:
3.书友互相给出的建议有启发性,但无法深入。同样因为时间问题,虽然有些书友对某个问题实际有很深入的阅读,思考,实践经验,给出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建议,例如关于如何做好职业规划,有建议是要去观察同岗位工作多年的人的状态,度过迷茫期的最好办法是”想太多了会觉得空虚就去做,做得多了会觉得瞎忙而迷茫就停下来想“,克服惰性的办法是”找伙伴,用工具,即时反馈,奖励”等,这些建议有启发性,但不够系统,不够深入,有点类似碎片化阅读,可能与碎片化阅读一样过了就忘。
因此,现场共建书单不是创建书单的最佳方法。不过这种讨论方式能帮助书友很好地互相认识,互相了解。
“听书与讨论”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
听一本书速度较慢,两个小时仅能听完书的一小章,同比如果自己阅读通常可读完三章。非重点也无法自主速读略过。
-
慢速一起听没有换来高价值的讨论,听一小段,就进行讨论的话,则言之无物,听很多再进行讨论,则过程里容易走神,能记住的点不多,也没有时间进行系统思考并在讨论中输出成体系的观点,只能发表随机想到的碎片看法。
因此,现场一起听书再讨论的共读方式,不是好的学习方式,因为有效掌握新知识的环节为1.系统化阅读输入,2.独立进行较长时间理解和思考,通常至少要几天,从而把新知融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3.讨论,了解别人的观点,进一步完善,4.实践,思考,讨论。实践与思考占主要部分,讨论是辅助。
综上所述,学习的主要过程需要独立完成,而学习社群的价值在于辅助学习:
- 互相督促,即驱赶
- 提供奖励,即引诱
- 学后完善,即讨论
具体流程如下:
- 社群每个成员选出同一主题的三本书,然后作为队长,寻找两名伙伴,成立一个小队,在一个月内,三个人都读完这三本书。读的过程建立线上微信小群,线下也隔几天交流。读完后1个月内,3个人一起完成一份分享ppt。
- 组织一场分享会,小组三个人演讲,线下听众20+,同时线上直播,录播,观看做到500+,
- 循环往复
这样有这些优点:
-
一年至少深入掌握6个主题的知识。因为要产出ppt,读了一个主题的书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实践,反思,表达,就能把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例如真正学好3本优秀的股指投资的书籍,基本就能避免当韭菜被割且跑赢通胀了。或者3个新晋奶爸,既读育儿书,也交流,肯定比不读书不交流的人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
成为朋友圈子里的意见领袖。长期下去,会掌握越来越多的别人不具有的较深入的知识。因为深入掌握,必然言之有物,而得以帮助到朋友。
-
** 一年累积上万的线上人脉。**分享做得好,放上个微信二维码或邮件,会有不少人添加你。这种泛人脉很有价值,是互联网时代的红利,长期下去会有大量的年薪50万+的岗位找上来,我有几个朋友就是这样。而这种岗位在招聘网站是找不到的。
-
不断获得优秀的线下朋友。那些共同打造一份ppt,住在附近的伙伴,容易成为很好的朋友,没有工作圈子里的功利,兴趣相投,也都主动积极正能量,哪天一起改变世界去了也有可能。
-
成为大神。分享后的线下当场提问,讨论,和线上粉丝的不断传播,提问,会驱动你日渐完善你对各个主题知识的完善,慢慢就成了大神。所以看起来是大神都爱到处分享,传道授业解惑,实际是分享成就了大神。
所以你要不要一起试试?如果你在杭州城西,余杭一带,可以扫码加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