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父母应该站得高,看得远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美国)威廉·詹姆士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联)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
74.家庭教育,从起名字开始
可以这么说,我们的家教,最早可以从给儿子起名字那一天开始算起。
人的名字蕴含了父母的期许,海外华人一般先想好了孩子的外文名,再起发音相近的中文名,如David的中文译音是大卫。但我与妻子都觉得汉字比英语更富有内涵,就想先给儿子起个中文名再说。 我们希望给儿子一个既能“快乐”又能“上进”的成长环境,很想把这一愿望反映在他的名字上。儿子出生前一个月,我们想到了“恺癉”这两字。不知为什么,它像是个久违好友的名字,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当然,与“恺癉”发音相近的英语译音根本不是英文名,在美国没听说过有人叫这个名字的,但我们却觉得这名字挺好的。我们想借此鞭策自己,希望在将来的育儿过程中不忘初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名字是我们能给儿子的最宝贵礼物。
在孩子出生前,我们就先想好了自己是想成为“木匠”“花匠”,还是“甩手匠”。 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在木匠眼里,树只是材料,而不是活生生的生命,总想把木料雕琢成自己想象中的摆设。花匠懂得树苗是有生命的,它们将来有各种潜在的可能。尽管不知道将来到底长成什么样,花匠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树苗,给足时间让它们按自己的特性生长,等待它们茁壮或绽放。而“甩手匠”则很潇洒,觉得就应该让孩子“自生自灭”。
美国研究员做过一个对中国有特别现实意义的实验,你是否能看出其中哪个老师是“木匠”,哪个老师更像“花匠”? 实验是这样的。老师将幼儿们分成三组,学习各种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之类的),希望孩子能因此掌握它们的几何特征。 第一组的老师像常规上课一样,循规蹈矩地讲解三角形的特点,五边形的特征,等等。 第二组的老师什么也不讲,只是把各种多边形图像丢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玩。 第三组的老师很活跃,暗示孩子去发现图形的规律。老师引导孩子找出各种多边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鼓励孩子说出每个形状有几条边,说对了老师就给予鼓励,借机对孩子们重点重复那个几何形状的特征。等孩子们都能辨别出那些图形了,老师再一边总结规律,一边提问题,激励大家去思考。
几天后,研究员去测试幼儿们记住了多少种形状,结果发现第三组的教学效果不但最好,而且要好很多。显然,第一组的老师像木匠,满足于把学生“圈养”起来,再把知识点机械地往学生脑子里“刻”,视学生为被动的、没有思想的木头;第二组的老师像甩手匠,采用放养形式,任凭学生“自生自灭”;而第三组的老师更像花匠,用管放有序的互动方式,引导着孩子探索学习。
作为家长,你希望由哪一组的老师来培养你的孩子?你想成为木匠类的家长,还是花匠型的父母?
一直好奇怎么给孩子起这个名字,觉得癉这个字怪怪的。百度查出意思是病,有些不解与恺搭一块是什么个意思。看了本篇才知道癉有进取的意思。
保护孩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心远比着急忙慌地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强。好的父母,从保护孩子学习的渴望开始。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做花匠而非木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