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2008
无论任何史家,在当代或在未来书写中国史,公元2008年,相信都会赋予浓墨重彩。这一年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开大合,印刻了这个国家,辉映了这个民族。如果我将书写个人史,我同样要为2008年不遗余墨。
一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在北京繁华的王府井。人群熙来攘往,没有谁会想到,此时此刻,在千里之外的汶川,地下不知已积蓄了多久的能量瞬间将大地撕扯开来……
手机响了,一个朋友语带惊惶地告诉我“刚才地震了”,我赶紧往办公室打电话,确认这一切是否真的发生了。听筒那头是海霞,她告诉我确实发生了地震,台里正紧急布置任务,可能马上要发消息,说完便匆匆挂断了电话。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笼罩了我,遥远的四川地震,居然在北京都有震感,这会是一场怎样的灾难呢?
赶回台里,新闻频道的直播已经开始。紧张播出的同时,各种协调也在见缝插针、紧锣密鼓地进行。晚间的协调会上,我接到通知要值守第二天下午的直播。会开到了晚上10点多,我回到家,一直盯着电视,希望能得到一些来自震中核心区域的信息,可是没有……
这时电话突然响了,直播组通知,晚上的报道可能要延长至第二天凌晨,需要我马上去接班!
5月13日凌晨1点,我坐进了演播室。当时前方记者的反馈清一色的是“当地通讯中断,交通中断,电力中断,一切中断”!但我们的直播时间一直在延长,哪怕只是反复播送仅有的一条消息,所有人都抱着同样的愿望——“也许我们再坚持一会儿,就会有新消息传回来呢?! ”
终于有震中第一手的消息了!
我们第一次联络到了震中汶川所在的阿坝州政府应急办的何飚主任,第一次得到了最宝贵的关于汶川的信息。那样的一个时候,“高兴”这两个字或许太刺耳,可是我还是忍不住在与何飚主任连线的一开始就说出了“真的很高兴能联系到您”,我只觉得那是多么宝贵的信息啊!何主任难掩焦灼,即使隔着电波我也能感同身受。我的眉头一直紧锁着……
晚上的直播结束后,有不少朋友发短信给我,说:“真不敢看你的表情,心都跟着紧绷起来了。”我承认,那一刻的我真的不太专业,我没能让观众看到一个冷静、沉着的主播。其实日常生活里我并不是一个容易激动的人,但面对这样的灾难,我真的无法不动容。
凌晨4点,直播才结束。走出演播室,外面天光已经隐隐放亮,街头已经能看到一些晨起锻炼的人,这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景象竟一下子让我有了一种近乎奢侈的幸福感!同时,我更加意识到,一场将不知持续多久的战斗已经打响……睡了几个小时,打开电视,直播还在继续,只是名称已经从“关注四川汶川地震”换成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多么熟悉的词啊,“众志成城”,这会是2008年的年度词汇吗?年初抗冰雪,不久前护圣火,到如今,大震面前,中国人选择的都是:众志成城。
二
2008年5月19日,是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那天下午,我做了一场毕生难忘的直播。
14点28分,举国默哀的时刻到来,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全国各地默哀的场景。屏幕背后,偌大的演播室里,我和两位摄像师垂首肃立,任泪水奔流,我分明听到了低低的啜泣声。
耳机里传来了导播张君有条不紊的调机声,在这3分钟里,我们的直播要保证把全国各地的现场信号汇集起来传播出去,可我同样听到了她无法控制的哭声。我能想象,这些可爱的同事们,他们是如何带着泪光坚守着岗位。
悲伤的泪水还未抹去,我便听到导播急促地呼喊:“马上接进天安门广场的信号,群众自发呼喊口号,你看着画面解说几句。”画面中呈现的是天安门广场上无数人在齐声呐喊!人们流着泪一遍遍呼喊着:“加油,汶川!”“加油,中国!”那一刻,我只觉得血在向头顶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热血沸腾!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拥有了无比的勇气。我看着画面,说出的是:“当13亿人的泪水流在一起时,我们这个民族就有了希望!当13亿人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打垮我们!”
镜头回到演播室,我说了下面这样一段话——
公元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为了数万个在瞬间集体陨灭的生命,华夏山河呜咽,神州大地悲泣,悲伤的泪水,汇流成河。这无尽的悲怆,这一声声汽笛,这长鸣的警报,是我们对所有逝去同胞不舍的呼唤,是我们对所有遇难亲人不忍的告别,是整个民族无限的痛楚和创伤,更是共和国对汶川特大地震所有遇难者最后的庄严敬礼!
举国的哀悼不仅是对死难同胞生命的悼念、敬畏和尊重,也是对生者的精神慰藉。我们为哀悼低下头,我们更要为战胜苦难挺起胸!
擦干眼泪,我们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废墟里还有顽强的生命等待我们救援,失去父母的孩子还需要我们抚慰,毁坏的家园还等待我们重建。擦干眼泪,我们把悲痛化作力量。逝去亲人对于人生美好的愿望、对于祖国强大的期待,这些未竟的遗愿将由我们继续完成!擦干眼泪,坚强、坚持、坚守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已经相互扶持着走过了最艰难的开始,现在,只要有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
中国人民曾历尽沧桑,饱受磨难,然而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始终展现出无比的坚韧和顽强,不服输、不放弃,灾害无法阻止中华民族奋发进取、不畏前行的坚强步伐。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在曾经地震的废墟上,一座又一座更加美丽的英雄的城市和乡村将拔地而起,我们能够听到学校琅琅的读书声、工厂轰鸣的机器声,我们能够看到街市热闹的嬉戏、农田欢快的劳作。这是我们所有活着的人对逝去同胞的承诺,我们一定能做到!
全国哀悼日,更是全国人民的壮行日!我们记住这个时刻,我们用这种形式,寄托我们的伤痛和哀思,表达我们的信心和勇气。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我们并肩站立!在不屈的中华大地上,我们众志成城,为我们历经磨难的民族积蓄生的力量!
在那些天的直播中,很多时候我的话都是即兴地有感而发,但这段话绝不是简单的即兴之作。它是在播出之前,我和编导张柱字斟句酌、当时值班的新闻中心副主任庄殿君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我们深知,作为中央电视台,作为这个国家重要的媒体,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一种表达!要宣泄所有人的悲情,更要鼓舞所有人的信念!
[插图]
2008年央视主持人抗震救灾公益广告
今天,已是十年后,但重读这些文字,我仍然像那一天的那一刻一样,被深深地感动了……
举国默哀的悲情,瞬间凝聚的力量,为我当时说这段话做了一个极好的铺垫。我也相信,这段话是我职业生涯中永远难忘的篇章!似乎这之前十几年所有的积累都是在为这一次做着准备,短短两分钟,我倾注了全部的情感与技巧!因为我相当清楚地意识到,灾难的突然降临反而使中国人更加团结在一起,每个人的精神都得到了一次空前的洗礼。如果说灾难还有什么正面意义的话,恐怕就在于此。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场灾难让我更加认识到了我所从事的这项职业的神圣!作为一个新闻人,我的所思所想、我的每一点情绪、每一声表达甚至每一次呼吸,都与我的观众同步、同样、同心、同情,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一个新闻人满足的呢?
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都会收到问候的短信,温暖而有力,每一次我都回复“尽职尽责而已”。真的,我们不过是尽了自己的职责,比起那些千里驰援救人水火的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战士,比起那些夜以继日挽留生命的医护人员,比起那些不眠不休帮助灾民的志愿者,比起那些冒着危险坚守一线的我的同行们……我不过是做了该做的而已。
每天在工作中接触到的那些人和事让我迫切地想到灾区一线去,想尽量多为那里的人们做点什么。但由于直播工作的安排,那段时间还有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中国国民党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等重要的时政报道,我最终没能成行。不过即使留在后方,还是那句话,“尽职尽责”。每个人都有岗位,站好自己的岗,不让别人因为你而付出更多的辛苦,一样是对抗震救灾的支持。我敬佩在前线的每一位勇士,我同样敬佩在后方坚守的每一个人,因为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我至今忘不了一位网友发给我的一首诗,那当中有这样两句,道尽了那段日子里中国人的心声:“我们把玫瑰插在伤口,拉着彼此的手,一直向前走!”
三
同样忘不了的还有那年的六一,那是一个特殊得不能再特殊的儿童节。
舐犊之情是人的天性,再粗豪刚强的汉子看到孩子,眼神也会变得温柔。孩子永远是家庭庇护的中心,是国家深种的希望,我们是那么爱他们,爱到开始担心这些“小太阳”“小皇帝”是否太过自我?是否懂得关怀他人?是否有保护自己的力量?可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年人,真的不了解我们的孩子,中国的孩子。灾难中,他们的坚强令人动容甚至令人惊诧!他们可以在脱险之后返身回到废墟中抢救同伴,他们可以鼓励救援人员说“我不怕”,他们可以在自己受灾的时候还想着帮助其他灾区的同龄人……这些本该被呵护的人却反过来作为更强大的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而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了这种我们似乎从未曾察觉的力量呢?我想,也许这正是人性当中本来就存在的东西吧,孩子们满怀赤子之心的行为,让我们看到更多人性中的美好、光明,让我们对“人类”这个字眼少了很多迷惑与怀疑,多了很多信心与希望。孩子,给所有的成年人上了重要的一课!真的,谢谢他们!
可是,那个时候,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我们在感受他们的坚强的同时,必须看到那坚强背后深深的伤口。当很多孩子说着“我不怕”时,很可能在夜晚,他们仍然会被噩梦惊醒。所以对他们心灵的抚慰与重建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这必然是一个要长期坚持的过程。这些年里,我们是否做到了在不过度打扰他们生活的情况下对灾区孩子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跟踪,记录下他们的心理变化?如果做到了,相信这将会为今后中国的防灾减灾留下珍贵的资料。这些年里,我们是否做到了对孩子们完整良好的生命教育?珍惜生命、保护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的基础。这些年里,我们是否还一直记得桑枣中学,记得叶志平校长的名字?在毁灭性的灾难来临时,那里的教学楼没有坍塌,全校23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这并不是什么奇迹,这是他们长期以来积累的防灾意识和教育的合理结果,这是对付出努力的正常回报。这些年里,我们的灾后重建,建了更多“震不垮”的校舍,是否也建了更多“震不垮”的心灵?如果我们做到了,那么在未来,再回想此前所有悲情的泪水,就不会让它显得廉价。
还记得灾区的遵道中学第一天复课,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假如我有一盏神灯。那些作文留下了吗?当年的孩子都是怎么写的?他们把怎样的憧憬、希望记录下来了呢?今天,有没有当年期待的神迹已经成为现实了呢?如果这些作文都留存着,我相信,那必定会是2008年大历史中重要的一部分。
四
那些日子里,我和所有同事的心都被不断地撕扯着。一方面,太多的伤痛与感动让泪水时刻奔涌而出,另一方面,职责告诉我们,要忍住。我们可以在节目中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不能任由情绪失控,因为我们是新闻人,我们有责任要传递给所有观众一个强烈的信念,那就是:坚强!这真是煎熬,以至于有人要在直播结束后放声痛哭来消解。
我一向被认为是理性、冷静、不容易被情绪左右的人,但从那一年的5月12日起,震后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每一个需要纪念的日子,我都在逃避。作为一名媒体人,每个纪念的节点都应该要说话,可我真怕,怕自己会失语。该说些什么呢?安安静静地纪念难道不是最好的纪念吗?对于曾直面灾难的人们,我们究竟是要他们忘记还是要他们再次记起?我们应该了解并传递震区人们的需求,可当那么多的媒体在这一天蜂拥而至时,又如何做到不过度触碰他们心底的伤口?我发现自己竟然完全无力控制情绪,我只能失语,顶多躲进记录、宣泄的一些文字里。
我始终跨不过心理上的这道关口,直到震后一周年的日子。
闲谈间,一位同事转述了一位心理学家的话:“5·12一周年,我们需要用某种方式,某种仪式感很强的方式,告诉那些灾区的人们,特别是那些面临着心理剧烈波动的人们:那一切都已过去。类似一周年这样的纪念是对过去的告别,而不是追忆。”
谢谢,这正是我需要的!我终于可以在几乎最后的时刻试着跨过这道关口。是的,这一天,要说的就是告别过去!是不回头的决绝,是眼睛向着前方的行进!
告别过去,当面对震区的人们时,努力给自己一点笑容,给他们一点笑容,就算心里的波澜又如洪水般要决堤,也别为了某种目的而送上所谓的感动,因为重生不再需要泪水!
一瞬间,要说的话似乎多了起来。翻出2008年6月12日写下的“汶川一月祭”,忽然发觉,其实我要说的早就在昨日的记忆里。
三年前父亲辞世,我第一次感受到失去亲人时如锥刺股般的心痛。2008年5月12日,这种痛再度袭来,尽管那些逝去的人并非我的至亲,但却让我更懂得了什么叫骨肉相连。
转瞬月余,时间总被当作最好的疗伤药,剂量一点点加大,就可以慢慢抚平所有的伤痕。可是,这伤口如此之深,31天,即使结痂也不过是薄薄的一层吧?对于劫后余生的人们,此时此刻,哪怕以最小心翼翼的方式触碰伤口,似乎都是残忍。今天算是个特别的日子吗?也许不应该吧,日子一天天过,生活还要继续,为什么一定要选个日期回味那不堪回首的过去呢?可我们还是这样做了,包括我写下的这些字。我试着这样说服自己,回望这一个月,不是为了咀嚼更多的痛苦,而是为了汲取更多的力量。
这一个月,灾难让我们失去了太多,家园、亲人、平静的生活;这一个月,灾难也让我们得到了太多,顽强、团结、重生的勇气。我相信每个人都成长了,都更明白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爱,什么是分享。这成长是那么宝贵,因为它的代价太大。所以,这成长必须被长时间地延续,延续更多月、更多年、更多日子,直至化为中国的精神气质。否则,我们何以兑现对数万亡灵的承诺?我们曾流着那么多的泪,彼此承诺给历经磨难的民族积蓄生的力量,现在就该是我们履行承诺的开始。祭,不仅仅是沉思过往,更应“知来者之可追”。唯愿,悠悠汶川,浴火重生。巍巍中华,凤凰涅[插图]。
从未写过祭文,或者这根本不能算祭文,只是在这个看似特别的日子里,再让自己不平静一次罢了。我想,这应该是我关于灾难的最后一篇文字,因为明天,一切都是新的。
自那之后,我再未写过关于2008年那段日子的只言片语,直到此刻。重新记录这些,只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它,过去、今天、未来、永远……
五
2008年,对中国来说,本应是充满祥和与喜悦的一年,因为奥运来了。而当天灾降临时,我曾和许多人一样,不免担心起我们的奥运。但事实是,灾难给北京奥运会铺陈的底色不是悲伤与无助,而是顽强与自信。唯其如此,北京奥运会才更加无与伦比,2008年才更值得秉笔大书特书。
自小就惧怕体育课的我曾经很不解,人怎么会想出这么多复杂的运动项目来折腾自己?但每每看到运动场上的坚忍、执着、不放弃,又仿佛总能感受到什么,人类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无限地突破自身。体育,也因此可以让我们对“人”这个字理解得更多。奥林匹克,更是早已超越了狭隘的体育范畴,而更多象征着人类的和平、友爱、团结、进步,从这个角度讲,包括我这样的“体育后进生”在内,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奥运的一分子。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过,奥运会要体现两种境界:美与尊严。这是现代奥运会所有华丽背后最核心的东西,我们需要看到的、应该看到的还是人。成功是美,失败也可以是美,只要赋予了尊严。
我曾经更欣赏那些个人项目的运动员,因为他们总是要独自面对挑战,并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排除一切压力与阻碍,“孤胆英雄”在我心中是绝对的“酷”。2008年,当我这个“体育盲”也需要全情投入北京奥运会报道时,我也逐渐开始欣赏那些需要大家共同奋斗的团体项目了,我忽然发现,其实这当中的每个人都并未因属于集体而丧失了自己,反而因共同的付出升华了自己。而我的职业,不也是一个同样的过程吗?
新闻频道的《一起看奥运》直播,伴随了北京奥运会的全程,我这个在手机段子里被称作“受运者”(“忍受奥运的人”)的,居然还成了《一起看奥运》的开场主持人。我告诫自己,别让兴趣支配着工作,对我们的奥运,与其“忍受”,不如“享受”。
可真做起节目来,那么多的项目让我几近崩溃。我至今记得要解说帆船帆板直播信号时的那份茫然无助,信号切进来,一片茫茫大海,那几条帆船到底谁领先了?天知道什么激光级、星级、雷迪尔级到底是什么意思!
[插图]
直播奥运,那么多的项目让我几近崩溃后来,我决定不和自己较劲了,况且新闻频道的奥运直播不是要和体育频道拼专业度,既然奥运会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美与尊严,那么我更多地去关注、去发掘奥运中人的故事吧。所以,在我的2008年回忆中,与抗震救灾一样,奥运会的主题词,仍然是“人”。
六
16天的北京奥运会很快结束了,我的生活又回到日常的轨迹中。16天里那些曾经激动、感动、撼动我们的瞬间有多少能长久地留存下来呢?也许不必那么执着地较真,触动过自己的瞬间,一定会让人生有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也许会在未来不经意的某一个时刻再次触动内心。
奥运会真是一个奇妙的舞台,它把个体的、小写的“人”与整体的、大写的“人类”直接连接了起来,于是,似乎每个人的命运都代表着人类的命运。成功是人类的高歌,失败是人类的饮泣。我想不出在和平年代,还有什么可以像奥林匹克一样把“人”放大到如此地步。
奥运会也的确让每个人都对“人”有了更多认识。多少年后,也许当年得了多少奖牌,已经没有谁会记得清楚,可我们一定还记得一个或几个面孔,记得他们曾经的悲与喜,因为那也同样是我们经历过的悲与喜。人与人之间永远有共同的、最基本的情感。
为什么在奥运会上,每当看到那些来自伊拉克、阿富汗、索马里等战火频仍的国家的运动员,我们都会那么由衷地鼓掌、喝彩、欢笑、流泪?因为他们告诉我们,人类,永远对美好怀有希望。当那些所谓“敌对”国家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拥抱时,等于向全世界大声宣告:我们总有一种方式可以超越国家、种族、政治、仇恨,那就是奥林匹克,它播种的是美与尊严。
这16天里,世界上那么多人都在享受奥运的快乐,可是,这个世界还是不平静,这个世界还是不完美。于是,16天后,我们把美好存在心底,还要继续为了一个和平的世界努力。心中的圣火会熄灭吗?但愿不会,但愿它能如一盏灯,照亮人的道路。
此时,想起了《我和你》,这首歌,我曾经嫌它太过平和,缺乏体育歌曲应有的振奋。不过,当奥运会的狂欢结束时,我忽然喜欢上了它。平静的旋律,超越了赛场上的一切竞争与激越,回荡的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七
2008年留在我心底的“人的故事”,还有北京残奥会的记忆。
《一起看奥运》结束后,《聚焦残奥会》的直播随即开启。头两天,演播室中接连请来了两位在残奥会开幕式上大放异彩的人物,侯斌和刘德华,他们分别是主火炬的点燃者和主题歌的演唱者。作为主持人,我和他们聊得很愉快,不管是以前并不太熟悉的侯斌还是已经太熟悉的华仔,都给了我许多新鲜的体会。
侯斌是个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他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一向自认为走路极快的我几乎是小跑着才跟上他的步伐。我必须承认,他比很多健全人要健康得多。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定义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以此来衡量侯斌,哪一点不符合呢?义肢在他身上,没有任何异样,甚至会让人忽略掉。
我喜欢他总是笑着的模样,即使做客节目那天,他已经被诸多事务缠得一天一夜没有休息,可他还在努力地笑着,似乎眼睛里看到的永远是美好。和他聊天,知道除了跳高他还喜欢篮球、游泳、书法、国画、摄影……他的生活远比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健全人要丰富快乐得多,他用对生活的无穷爱赢得了作为人的尊严。当我们习惯性地用怜悯、同情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有残障的朋友时,或许根本不知道他们在用什么样的眼光看我们、看世界,我们的眼睛或许远不如他们更清澈。其实什么又是“我们”与“他们”呢?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他缺少的是健全的躯体,也许我缺少的正是他永远健康、向上的心态。无论谁,都需要理解、勇气、宽容、尊重、乐观、自信。
如今侯斌早已华丽转身,从事着与教育相关的事业,也早已成家,有了健康可爱的孩子。每当在朋友圈里看到他的笑容,我都会想起2008年他的笑容,还是那样,没有变过。
刘德华,是很多人的偶像,可我记得,那天在直播节目中,他说他的偶像是残奥会的游泳运动员“无臂蛙王”何军权。那天,他就是从水立方何军权的比赛场地赶到演播室的。一身中国残奥军团的运动衣,看得出他在认真地履行着“北京残奥会爱心大使”的职责。
我喜欢他的认真,他总是认真地倾听,认真地回答,特别是说到他与残奥会16年的渊源时,那种无须掩饰的真挚与满足。我相信,他与那些残疾人运动员的心是相通的,因为他们都知道如何努力地跨越生命中所有的沟沟坎坎。说实话,年轻气盛的时候,我曾经觉得刘德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不是唱歌最好的,也不是演技最棒的,凭什么?可这些年一路看着他努力、认真地做着每一件事,就像是一个奋力夺取金牌的运动员,总是在赛场上竭力拼搏着,而且,他终于拿到了金牌,不止一块。没有人再质疑他的实力,那是因为从来不会有人质疑他的努力。直至今时今日,放眼华人世界,刘德华三个字,就代表着“付出一定有回报”!我越来越欣赏他,我也相信,那些永不向命运低头的残疾人朋友会更懂得欣赏他。
[插图]
刘德华,是很多人的偶像,我喜欢他的认真,他总是认真地倾听,认真地回答,特别是说到他与残奥会16年的渊源时,那种无须掩饰的真挚与满足
刘德华为北京残奥会写的歌叫作Every One is NO.1,是的,每个人都是第一名。这个第一,或许不一定指金牌、冠军、成功,这个第一,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只要内心强大,你就是你的NO.1!
八
直播北京残奥会的过程中,我引用过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的几句话:“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我相信,这不是妥协的无奈,而是满怀悲悯的达观。残疾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与此同时,残疾人也让我们更真切地知道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每一个存在都有理由,每一个生命都是造物者的光荣。
当北京残奥会落幕时,我内心深处满怀着感谢。真的,越到最后的时刻,越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说一声“感谢”。
感谢所有的残疾人运动员,感谢所有坚强的残疾人朋友,因为你们,我有了对人生更复杂也更成熟的体验。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说,从来没有像关注这次残奥会一样,如此关注过这个与众不同的群体。由此,我们懂得了该怎样珍惜生命中的圆满,也懂得了该怎样珍惜生命中的不完美,而所有的这些才共同构成了生命——这个宇宙间最奇妙的作品。
感谢奥林匹克,赋予了每个人爱与美的权利。人,一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追求爱,追求美,追求尊严的心态,永远都相同。也因此,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理应更加关注如何在我们的社会中,创造一个让每个人都自立、自尊、自信的发展环境。看看今天,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这当中何尝没有2008年发生的一切所带给我们这个国家的重要启示呢。
曲已终,人将散,而感谢永存心底。
九
在难忘的2008年,我忙碌着,收获着,曾经疲惫,曾经无助,但好在坚持,好在前行。
在难忘的2008年,我的眉心有了两道深深的川字纹,那是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日子里紧张、焦灼、悲情、坚强共同刻下的永久印记;我的眼角也多了不少鱼尾纹,那是一起看奥运的日子里忙碌、欢笑、感动、自信共同留下的永久印记。
在难忘的2008年,我在工作的第15个年头获得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金话筒奖。至今很多人也直言,认识这个主持人是自2008年始。我感谢2008年所给予我的工作机会,也感谢这个奖项在这个时刻的到来。如果再早些,我或许难免轻飘,但2008年经历的一切,让我能轻轻地放下奖杯,继续做我该做的事。
2008年的最后一天,我曾记录了我的日程表:
6:30起床
7:00到办公室化妆、准备稿件
8:30上午新闻直播时段开始
9:55直播“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
11:30直播结束,回办公室准备下午节目
12:30新闻频道年终特别节目《记住2008——回到现场》直播
14:30直播结束,吃饭、卸妆
15:00给《新闻联播》当天节目配音
19:30 《新闻联播》结束,吃饭、准备下一档节目
20:30 《2008十大新闻揭晓》直播
21:00直播结束,卸妆,下班
22:00播出《世界周刊年终盘点——2008天下势》,好在是提前录制好的
就这样,我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如此长时间地“占据”了新闻频道,如果有观众那天一直收看新闻频道,真要谢谢您的忍耐力。也许冥冥中注定,我必须以这样的忙碌记录下忙碌的2008年吧。
那一天,我曾以为如此的节奏只是那一年的特例,没想到的是,那是从此更加忙碌地工作的开始。回首难忘的2008,原来最后一天画上的并不是句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