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其中一章专门讲庄子,庄子所代表的的道家学派,我认为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哲学表达。
西方人说中国没有系统的哲学理论。像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印象基本都是,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像阅读《论语》的时候,每章都是寥寥数言,上下章之间看似也没有什么联系。《老子》全书仅五千余字,可是却能从中看到老子哲学的全体,而《庄子》各篇大都是充满比喻论证。
这些哲学著作在语言文字中充满了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本来就代表着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习惯而表达方式。
今天,我想简单说一说《庄子》中非常经典的一个寓言故事——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意思就是: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
庄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思考梦境和现实的哲学家。梦境和现实究竟怎么区分呢?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去问别人:我现在是醒着还是在做梦?别人一定会认为你是一个精神病人。
可是,你又怎么能够证明人的一生不是在做一场大梦呢?当人死去后,才是梦醒之时,亦或是,人死之后,才发现又进入了另一重梦境,大梦套着小梦,小梦叠着大梦,层层叠叠,无穷无尽。有时不得不佩服,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有时有不得不害怕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有些看似寻常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也会发现真的很可怕。
如果人生如梦,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这样想就太过消极;如果人生如梦,那贫穷也好,富贵也罢都是过眼烟云,眼前的痛楚,眼前 的苦难,终将在醒来时消失殆尽,那我们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这样想想,也是哲学带给人生的积极意义。
下面再来说说庄周梦蝶。梦与蝶,都是美丽的意象,都是极致的美学体验。梦的美好,从古至今便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汤显祖在他的《临川四梦》创作时曾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演绎了纷繁世间事,织就了多情的人间世。在梦中人们可以实现身份的实现,金钱的满足,爱情的圆满,人生的种种不得意,在梦境中皆不存在。《红楼梦》说到底写的也是梦,第五回贾宝云梦游太虚幻境便是给了世人以暗示,太虚幻境门口的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说的不也是人生吗?
蝴蝶对于中国人来说那就更是美的化身,“四大民间故事”中的梁祝化蝶,承载多少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祝愿。爱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用蝴蝶把具象化。
欧阳修在《望江南》中写道: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成双成对的蝴蝶便是爱情的化身,缤纷的色彩代表着爱情的绚烂,“长是为花忙”代表着爱情的美好甜蜜。
中国人向来喜欢美好的事物,高雅的审美情趣一直以来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极力追求的。所以,庄周梦蝶的意象不仅仅在哲学的层面值得人们思考,在美学的领域,也是为人津津乐道。
梦与蝶,成了一种审美符号,更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审美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