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极致的体验

极致的体验

作者: 月曦花宸 | 来源:发表于2022-10-30 00:01 被阅读0次

    第四部分

    视频时代,我们总是小看文字的力量。但如果翻开书,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古已有之的体验。比如“情感”“趣味”“快意”“苦痛”“角色”“文心”。你在书里获得的,丝毫不比通过其他媒介获得的差,甚至别有一番独特的滋味,让你细细品味。

    情感

    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湿。

    ——<美>罗杰·米勒

    前面三部分,无论是强劲的大脑,遥远的地方,还是奇妙的创新,我们更多的是在探讨如何通过阅读完善我们的理性。最后一部分,我们就来看看阅读是如何丰沛我们的感性和体验的。

    与理性相比,感性之人更像是底层的操作系统,就像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所说的那样,“人类的理性其实非常依赖复杂的情感,因为只有当充满情绪的大脑运作顺畅时,理性才得以运转。”

    悲欢可以相通吗?

    说到情感,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情,除了至亲至近之人,别人的喜怒哀乐与我们都不相关。正如鲁迅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而已集》

    作为一个情感没那么细腻的人,我一直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偶然读到了蒲松龄的一首诗。

    在蒲松龄生命的最后几年,她与恩爱了一辈子的妻子刘氏先他而去。有一次他来到亡妻的墓前,写下了一首诗。

    野有双枯草,古有长流川;
    草枯春复生,川流逝不还。
    朱光如石火,桃杏忽已残;
    登垅见殡宫,丛柏翳新阡。
    欲唤墓中人,班荆诉烦冤;
    百扣不一应,泪下如流泉。
    汝坟即我坟,胡乃着先鞭;
    只此眼前别,沉痛摧心肝。
    ——<清>蒲松龄:《过墓作》

    “我”还记得,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是一个傍晚。“我”一个人在宿舍里反复吟味诗意,哭的不能自持。尤其是这句:“欲唤墓中人,班荆诉烦冤;百扣不一应,泪下如流泉。”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天人永隔带来的巨大悲伤;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一个人向已逝的挚爱、亲人发出的呼喊,这么微弱,但又这么有力量。

    事后回想,为什么当时会被勾出这么大的悲情呢?“我”想答案只能是:这是人之常情,是每个人都最容易被触动的情感软肋。

    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处境不同,都没有妨碍到这份悲痛,在几百年之后瞬间击中“我”。

    人的悲欢何止是能相通!

    1823年,74岁的德国大文豪歌德爱上了19岁的乌尔莉克。仿佛枯木逢春,老头歌德忽然像男孩一样陷入了爱情的狂热。他请求一位公爵带自己向乌尔莉克求婚,然而,得到的回答只是“拖延和推诿”。歌德非常痛苦,写下了他晚年最负盛名的爱情诗篇《马里恩巴德哀歌》。

    我在这花期已过的今天,
    我如何期望和她再见?
    天堂和地狱都张开大口,
    我心潮翻涌左右为难!
    纯洁的心里鼓涌着追求,
    人带着感激甘心俯首。
    向那陌生的至上至洁,
    要把那未知的永恒参透;
    这就是信仰!站在她跟前,
    我也有这种至幸的感受。
    ——<德>歌德:《马里恩巴德哀歌》,转引自《人类群星闪耀时》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记下了这个文学史上闪闪发光的时刻。

    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诗,“我”其实也看不出什么好。但是我知道“花期已过”“天堂”“地狱”“纯洁”“永恒”这类字眼,会打通所有读者的悲欢,让我们在感受这份爱情之炽烈的同时,忘记双方年龄的悬殊。 这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这场不伦之恋。

    “我”有一个想法:这首诗的价值不在于文学性,而在于自此以后,世间每一个爱上少女的老头儿,只要知道这首诗,内心就不会觉得自己那么不堪了。

    好文字不仅能创造情感表达的新形式,还能让人从自身的渺小中脱身出来,让读到它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极致的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bq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