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很多家长都知道要重视教育。
不过,很多人都是先参加工作,再成家生娃,因此很容易把教育等同于单位的管理。定指标,下达任务,做到奖励,做不到处罚。
前几天听到一位父亲,讲到对儿子进行品格教育。事情的起因是儿子对网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选择性完成,被老师投诉。孩子很聪明,拍照上传作业的时候,用手有意识地遮住漏写的地方。这位家长认为这是诚信有问题,大是大非面前,父亲义正辞严警告。谁知警告两次无效,第三次终于开启打娃模式。
很多父母说到打孩子,都是一副被迫无奈的样子。学习不认真,做人不诚信,警告不整改,不打不是溺爱了吗?害娃了吗!
问题是,当我问及孩子为什么漏写作业,是觉得太容易重复,还是太难不会,或者是量太多?这位父亲答不上来。他只是简单要求你要做到,做不到就惩罚。
我们大人经常投射性认为我们可以做到的事情,孩子就能做到。有经验的老师会关注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知识水平,不过我们因为大班教学,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和能力。再贵的学校,也是一个老师几十个学生;一对一辅导,也没有你那么了解孩子。老师的作业是面向几十个孩子布置的,作业完成出现这种情况,老师联系你,可能不是让你去打孩子,而是觉得你是孩子的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个性化帮助。
家长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去了解问题的真相。问题不是问题,它只是一种呈现,让我们看到孩子学习路上存在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每个阶段会有什么表现。家长及时了解,就能提供引导和帮助。
如果孩子学习能力好,觉得该作业太简单,重复劳动,我们可不可以跟老师沟通一下,在掌握的前提下适当减少?
如果学习有困难,题目太难不会做,父亲是否可以教一教,要不请老师帮忙讲一讲?
如果不去了解,只是简单要求做到我们的要求,做不到不问青红皂白就是惩罚,孩子只能对学习越来越恐惧讨厌。心里厌学,又不能说出来,爸爸妈妈和老师都是一伙的,内心既恐惧又孤独,这个孩子接下来会怎么样?真的不敢想象。
那天,也有一个家长讲到孩子最近的一件事。孩子读一年级,曾经在家附近一条巷子里摔了一跤,对那个地方有点害怕。妈妈让他去扔垃圾,要经过那里不敢过去,又不敢说不去。想了半天,把垃圾放在邻居花盆下就跑回家了。
刚好被邻居拍照,发上小区群,家里老人认为这是大错误,一定要打,打了下次才能长记性。妈妈心疼孩子,问我怎么办。
我不知道家长要孩子长什么记性,这件事里我能感受到的就是孩子的无助和恐惧。因疼痛的记忆而害怕,对父母权威恐惧,无人倾诉帮助的无助。
这件事里,妈妈其实可以共情到孩子的恐惧,或者先不给他布置他做不到的任务;也可以帮助他去面对恐惧,拉着他的手一起去走走那段路;出了问题,带着他去道歉,去帮他接受犯错之后的结果,化解内疚的情绪。
一切都没有,只有要求,只有做不到的惩罚。小小的孩子他只能依靠的只有爸爸妈妈呀,妈妈却还在纠结要不要听爷爷的打一顿。可怜的孩子,他不是不做,只是暂时做不到。他独自面对他不能跨越的恐惧,用自己所能想到的办法,把垃圾放到花盆下,却被大人界定为需要打一顿。
有人说:“教育是农业生产,不是工业生产。”这话说的真好,我们种花,不会给它下指标,做不到就处罚。我们会每天浇水,静待花开。叶子黄了枯了,我们会反思水是多了少了,是否需要肥料,是否长了虫子,尽可能为它提供帮助。
怎么对一个孩子,我们反而用这么生硬的方法呢?
昨天,有一位家长在我的家庭教育学习群里详细介绍她怎么教孩子用小刀,整个过程非常详细,值得我们学习。
家长的这段话,我看了好几遍,心里有一股暖流。让我想起孩子小时候,抱着洗澡怕摔了的细致小心;想起花儿出芽时,浇水的轻柔。
小时候,相信每个家长都曾经有耐心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时候,就如此面目狰狞。
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习惯行为对此影响应该比较大,我们习惯把教育当管教,总在打和不打中纠结。
其实,教育就是种花呀,了解成长规律,观察每个阶段的成长情况,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每一种植物对阳光、水量和肥料的要求都不同,遇到的病虫害也不同。
看看您的娃是一棵什么花,然后好好爱护他,帮助他。
这就是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