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01
这段对话成了千古公案,围绕庄子和惠子的是非对错,各路武林高手争战不休,迄无定论。此案难结,却也无需结。
哲学就是对话。在对话中反思,在对话中会通、澄明,在对话中敞开自己并走向通达他人和世界的道路。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与惠子给后人开启了一个何其辽阔自由的思想天地。
0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明丽爽朗的秋日,两位哲人漫步在濠水岸边,一个“游”字,尽显逍遥、和乐!
03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庄子说的是鱼乐吗?鱼儿水中游,何来乐与不乐?乐与不乐人又何由知?他其实说的是己乐。他在与好友散步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无以言明的快乐,如今看到活泼游动的鱼儿,一下子找到了投射对象。文学修辞上说,这叫移情。
04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本来平常处,惠子却要发问。
惠子问的是庄子“知鱼之乐”的“知”,而不是“乐”。庄子的快乐,作为好友,他岂无感?他问的不是鱼是否也有“乐”,而是人能否“知”鱼之乐。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人能与鱼相“知”,那么鱼即有“知”,也当有“乐”,还是一回事。
人能把快乐说给鱼儿听吗?人能与万物相通吗?人在天地间是真正孤独的存在吗?人与万物的区别与联系在哪儿?人怎样确证自我的存在?……
海德格尔说发问是思之虔诚,问之所问是存在者之存在。惠子问“知”、问“鱼”,其实是问自己、问世界,是对存在发问。他在进行哲学思辨。
05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质疑人能否认识非同类即万物,能否与万物相知,庄子顺水推舟,把这种质疑推到人与人之间能否互相认知。这是庄子的狡黠,他要与惠子开个玩笑。生活怎可缺少幽默感,尤其是好朋友之间?
06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惠子一下子就上了庄子的当(这当然是庄子让他上的,也是惠子心甘情愿的),顺着庄子,从“知”陷入了“不知”。人或许不能与鱼相知,但未必不能与人相知。如果人与人都不能相知,那么人类的悲哀就无可救药了。
作为惺惺相惜的好友,惠子怎能会“固不知”庄子?他不过是顺风扯旗,配合庄子的玩笑,一起乐乐而已。
07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人生在世,人在世界之中存在,谁不是历史的化物?既为同类,双方当然能互相认知,更何况庄子和惠子这样多年的辩友?庄子避开人能否“知鱼之乐”这个问题,转向你能“知我之乐”。“知鱼之乐”不是要害,要害在于人能快乐,人与人能互相感知、分享快乐——“知人之乐”,这才是“本”。
08
鱼有没有乐感?如若鱼也有乐,鱼之乐能不能为人所知?我们平常是怎样使用“知”和“乐”这两个词的?能言说是不是人与万物的区别所在?语言怎样开启着同时又限定着人的存在?两个人说话到底是在对话还是其实只是自说自话?……这是惠子的存在之问。
庄子是内心本就氤氲着一种快乐,看到鱼的活泼游弋,就把这种快乐投射到了鱼儿身上?还是他从鱼的游动中感知到一种盎然生机,从而触发了快乐之体验?不管怎样,庄子是快乐的,他的快乐是否与鱼有关暂且不论,但一定和惠子有关。他知道惠子知道他的快乐,惠子又何尝不知这快乐中往来交织的人间奥秘?
读到这里,我们好像听到庄子未曾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这感叹关乎孤独,关乎言说,关乎“知”和“乐”的真谛,当然更关乎他的对话者惠子。
09
这声喟叹,庄子终于在《徐无鬼》中倾泻而出:惠子死后,庄子路过惠子之墓,停下脚步,回头给身后跟从的人讲了一个运斤成风的故事,然后叹道: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可匹敌的对手了,我就没有可对话的人了。
此时,我们又仿佛听到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琴曲在耳边响起,回旋盘绕,终至空寂,留下无尽的沉默。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