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一座园

那一座园

作者: 萌萌和六六 | 来源:发表于2021-03-18 01:08 被阅读0次

          从康熙四十六年始,一座宏伟的园林便在北京西郊缓缓的建起,康熙为这座园林赐予了一个充满园林意境的名字:“圆明园”,圆明园的修建历经百年,康熙年间开始修建,历经雍正年间的修建、圆明园在乾隆时期则到达了顶峰,后又在圆明园边上修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均属于圆明大臣管理,有圆明园三圆之称,同时圆明园也可以说是堪称中国园林的巅峰。

          圆明园的辉煌与壮丽,是文字所无法描述的,不仅仅是因为它蕴藏了众多珍贵珠宝,而是这座皇家园林承载了一个王朝百年来的基业以及财富,它所代表的文化不亚于西方的巴特农神庙以及巴黎圣母院,它见证了整个清王朝的崛起和落幕。康乾盛世时期圆明园修建发展不断扩大与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呼应出了截然不同的局面。其中可以看出思想制度的固化与落后,同时也能看到先进与腐朽的对比。

        159年前的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占据圆明园后,一把大火就把“这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给化为乌有。当时法国大文豪雨果这样评价到“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做圆明园。奠定艺术的基础的是这样两种因素,即产生出欧洲艺术的理性与产生出东方艺术的想象。在以想象为主的艺术里,圆明园就相当于以理性为主的艺术中的帕特农神殿。”这是法国大文豪家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圆明园的价值在此可以进一步的凸显。

        当然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这么一个皇家圣地,圆明园是清王朝的产物,伴随着王朝强弱而随之起伏上下,封建时代,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拥戴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就要看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愿意为统治者做出付出,但清王朝却出现了“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的现象,已经丧失了民心。 汪康年在他作品《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里有这么一段话“于是海淀华人暨华役,将携来之火线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齐集以待,一俟纵火之命下,即可施其技矣”。据史料记载,当时京城有不少居民曾与外国侵略者共同洗劫圆明园,人民群众并未有保家卫国反抗之决心,一个国家的腐朽不得民心由此而得出.这座“万园之园”与其说是战争的受害地,不如说是一个腐朽国家的耻辱.。

          落后才不会挨打,这是硬道理,自清朝入关以来,科技军备发展缓慢,日益落后于西方,且思想观念陈腐,不思进取,在列强云起开拓殖民地之时,仍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却从未产生过担心,闭关锁国带来的不是自我保守,而是文化的落后,科技的倒退,从而带来的则是人民群众对国家集体的逃离与躲避。我们反观后来的义和团运动等等,皆是经历过多次侵略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对政府无所作为的不懈,对民族热情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百姓怕官,官怕朝廷,朝廷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晚清时期的一个段子,一个阐释了真实社会状况的段子,国家对洋人采取主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是清政府的观点,但是人民群众生活在巨额的战争赔款与帝国主义的压迫之下,久而久之,民族主义不断的萌发,走上了人民抵御帝国主义的道路,反观清王朝,麻木不仁且腐朽不堪,挪用军费贪图享乐,中法战争失利,甲午中日战争失利,人民群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皆是写照。

          最终这座恢弘壮丽的皇家林园毁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掠夺与破坏使它消失于世,与其说是英法联军的恶行,不如说是清王朝落后腐朽的制度与观念,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经用强盗和小偷来比喻英法,但是也可以说是清王朝腐朽的横梁撑不住中国硕大的国门,使得国门向外而开,昨日的辉煌已经变成了今日的残垣断壁与百年来的耻辱,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世界之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由此看来,无可厚非,这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而更像是一部会说话的历史,像我们讲述那些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一座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ny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