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后该上班的去上班了,我在书房看书。
儿子房间的门还关着,我们也没有喊他。早饭都放在锅里呢,他什么时候起来就什么时候吃吧,反正是不去上学,也没有什么事。只希望他能充分感受到在家生活的温馨、自由与舒适。
可是8点多,儿子起来打开门,就匆匆下楼了。
我经过儿子的房间,来到阳台看他骑自行车出去了。
转回身来朝儿子的书桌上看看,看到他桌上一摞书上面放着一张纸,我打开来看,第一印象就被触动了:字迹清晰统一,整洁成行,一气呵成,整体感觉平静稳定,较之前所看过的养眼又欣赏!
忍不住看起内容来,整篇一气呵成,没有段落(这里是我为了看着方便给分的段)。
看了之后,我内心的惊喜、赞赏与欣慰自不必说!
看了之后我就把内容拍下来。分享给了老公,老公看了也是喜不自禁。
因为想去给爸妈吃点东西,我就打电话先说一下,老妈说:海来了你不知道吗?我说:不知道,他起来就走了。爸妈说是我老爸打电话让他去理发,现在去理发了。我:说好,我知道了。
我去到老妈家,老爸说:海理完发,骑上车直接就回家了。我说好。
我又把儿子写的内容说给爸妈听,爸妈听了高兴地连续说好,还说长大了,慢慢的就好了。
看到反思(2019-07-22)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直有些困惑,纠结于内心无法解脱。记得当初4年前看《美国悲剧》时,自己完全是处于惶惑不安的状况。当然,现在,书中明确表达的是对信仰的怀疑,是对青年人生意义的追问。的确,书中基督教的意义,只是与人犯罪后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却不能使人树立强大的信念,也不能使人看到生存的意义。信仰的有无,也许只在于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
阿德勒于《超越自卑》中曾经使用过《生活对你的意义》,书中强调,对优越感追求是人的本能,本能却非存在的意义,所谓名利亦由此而来。固然,自己强调爱慕虚荣,自以为是,这些应当消除于视野中。可是这样的人亦是举目皆是。事情为何如此?因为虚荣与私利似乎是一种顽固的本能。
三年前,自己一直纠结于此。长久如此的批判人生,只会使人失去信心,自己不是也曾经说过吗?高一一年自己几乎一直在批判别人,于一些人 高一交往并不顺利。既不承认与邓雅豪、见治澎、袁一、杨圣洁 有一时交往密切时期,可是之后又益疏远,批判、怀疑、疑虑,这些也困扰我两年了,不过也仅仅是于此而已。
我从不支持,也从未希望把人群隔离出来,分析自己还深受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坦白的讲,班里很多同学从未想过这一问题,我曾细心分析自己内心受激而发的情感,与同学、老师的争执又曾有何意义?曾经深信是有的。可是,一方面自己伤害了与自己争论的人,另一方面,自己追求的理想的光辉并未降临人世。
曾经有一天,班主任把我找去争执了近一节课时间,那似乎是高二上学期最后一个语文晚自习。高三时曾无数次回忆,自己的思想前后其实变化很大。
不知是否有人注意过,那些心理问题,社会困境本是不应该出现的。
当今的社会悲观消极因素很多,消极思想在泛滥,但是人生的理想与光芒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否认的。正是对于人类命运的爱与关怀铸就了人本身。感觉很多人是确实没有信念。希望是不曾断绝的,一如渺远蔚蓝的天空。
看到反思(2019-07-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