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慈悲与觉悟

慈悲与觉悟

作者: 古月龙女 | 来源:发表于2022-03-22 21:26 被阅读0次

    2020年12月3日    星期四  天气  阴

        昨天下午去接放学的儿子。正值冬季,夜来得更早一些,6:00左右,天已灰暗,马路上车灯闪烁,迷离而又迷茫。

        孩子一路无语,脸色也如这初冬的天气一般阴冷沉郁。考试的失利与遭受点名的打击让这个自小骄傲的孩子心生烦闷,却又无法解除。

        挽着儿子的手一路默默前行,用假装平静的外表掩饰了内心的波澜壮阔:孩子脸上的笑容去哪儿了?他冷若冰霜的外表下究竟埋藏了怎样的心思?孩子变化的背后有没有我的不妥言行带来的伤害?是不是每个青春期的男孩都会用沉默来抗拒父母?

        胡思乱想中,脑海中突然响起一个声音:“读懂《红楼梦》,也就读懂了少男少女。”果真如此吗?《红楼梦》我已读三遍,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胸,为什么还读不懂自家孩子呢?还是说我并未真正读懂它?一路质问自己,一路默思答案。顺着这个思路,想起了最近读到的余秋雨对《红楼梦》的评价:“《红楼梦》的最大魅力,是全方位地探询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曹雪芹不对人物作评价,只用一颗慈悲的心观察形形色色的一群人。”当“慈悲”这个词从我脑中闪现的那一刻,带给我一种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一切的感觉。

        是啊!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初为人母的我欣喜万分,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柔软的内心。心情因他而愉悦,生活因他而精彩。我包容他的一切,眼中所见皆可爱,心中所想皆欢喜。家中祥和,母慈子孝,其乐融融。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慢慢长大,脱离视线的时间越来越长,寻找安慰的时间越来越短,膝下承欢的次数越来越少。特别是当他一脚跨进青春的大门,学习的压力无形增大,周围的牛娃越来越多。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期,孤立无援。这情形与身处贾府的林黛玉何其相似?我却丝毫没能感受到这种孤立无助!同时也忽略掉他正在飞速增长的内心敏感力。家长无意识的一次叹气,不经意的一次闲聊,随口而出的一句戏言都可能像一根锋利的针刺痛他的神经。他虽然用蹭蹭窜高的个子来伪装坚强的背影,其实却像只刺猬一样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保护自己的本能让他扎挲起全身的每一根刺,却忘了刺痛的恰恰是牵挂他的每一个亲人。

        学习成了青春期孩子的全部,没有户外的放松路,没有情绪的发泄口,父母于他的陪伴仅仅是一顿饭的时光。偏偏此时父母的关注点大多放在了学习上,一张张成绩单里写满了多少无可奈何的失意,一次次无声的叹息里又包含了多少恨铁不成钢的沮丧,直到孩子的优点全部被成绩掩盖。父母们往往目睹成年人生存的艰辛,带着对现实的理解,坚定不读书就无路可走的信念,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关上了自己慈悲的大门,锁上了自己柔软的内心。矛盾就此产生,冲突不可避免。万般无奈却又无计可施,这大概是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共同伤痛吧。

        孩子还是以前的孩子,品行没有变,变的是心智不同于小学生,见识不同于小时候,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自以为长大了。他们急于挣脱父母手中的风筝线,却往往不知飞往何处。于是,这群挣扎着高飞的孩子真如一只只风筝,他们有的扯着线在天上打着旋,有的挣脱后完全没了方向感,有的甚至从高空一头栽了下来。

        望着身边高我一截的儿子,刚刚浮想起的风筝图让我瞬间收回思绪:我要让他重新高飞!于是,我试着和他聊起了《红楼梦》,提起了“慈悲”与“柔软”。我有意跳过学习,忽略掉班群里的点名,柔软让他感受到了爱的抚摩,慈悲让我的声音不再尖锐。当天晚上,餐桌边荡起了久违的说笑声,火炉旁响起了宏亮的英语朗读。

        今晚,儿子似乎跟我亲近了不少。饭后,我打开了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开讲了》视频。相貌与才华不相匹配的林清玄语气温和,语速徐缓。娓娓道来中不失幽默风趣。他谈到了与佛法结缘的过往,谈到了佛学的慈悲,谈到了“觉悟”就是“学习看到自己的内心。“

        我惊诧于这样一种巧合:我昨天所领悟的慈悲与柔软居然今天被林清玄很好地用佛法诠释了,我白天所领悟到的“愉悦感”居然跟“觉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是,我笑谈了白天跟学生讲的愉悦感的故事。

        第一节英语课,我路过教室窗外,见一后座男孩双手十指交叉,身体带动椅子前俯后仰。同桌从讲台答问返回座位时,他鬼脸不断,对于老师的讲课置若罔闻。我录下他的课堂表现视频,下课后请他到办公室欣赏自己的表演。一番语重心长的交谈后,他居然把不听课的原因归结为老师不喜欢他。据我观察,这个男生平时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与表扬,每期的“三好学生”名单一出炉,他就会失落地说:“我就知道不会是我。”可他恰恰没意识到正因为自己的自制力与自控力逊人三分才让他与“三好学生”失之交臂啊!

        面对一个渴望被关注却又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我们是否要盯着他的缺点,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忽略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呢?他除外,班里还有多少不完美的孩子需要一种除了成绩之外的心理关怀呢?

        有人说“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我要找到一种让他们自我疗伤的方法,找到一个学习看到自己的内心的路径。

        第二节,语文课。站上讲台,我简单地讲述了那名同学课堂不专注听课而特别渴望得到表扬的事。孩子们沉默不语。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被老师表扬,被父母关注,被同伴称赞,这会让我们开心快乐。对不对?”

      “对!”回答的声音整齐又嘹亮。

      “这种开心快乐的感觉我姑且称它为愉悦感。但这种愉悦感往往来自外部世界,它就像一个气球一般脆弱。表扬与称赞就像往气球里打气,通常会带来两种结果:要么气儿太足,气球轰的一声爆炸;要么气球飘飘摇摇飞到空中,最后飞向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

        孩子们似懂非懂。

    “你们一定听过'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聪明的!'之类的表扬吧。”

        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

      “对,我妈妈就是这样说的!”

      “我妈妈也经常这样说!”

        小朋友的天真是无法掩饰的,一瞬间,教室里热闹了起来。

      “听了这么多年'最棒的、最聪明'的表扬,你觉得自己真的是世界上最棒的、最聪明的那个人吗?”

    “不是!”回答的声音整齐而响亮。

    “可见,这种表扬只能给你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不能带给你真正的愉悦感,那么,真正的愉悦感从何而来呢?”

    “自己。”有人带头喊了出来。

    “对。其实每个人都有给自己带来愉悦感的能力!你认真专注地听课,新知识掌握得又快又好,回家作业轻松快速。此时,你的心里会有一种——”

      “愉悦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吼了出来。

      “你把字写得工整、漂亮;你的座位底下干净整洁;你与同学友好相处,都能获得一种——”

      “愉悦感!”

        一种美好的感觉就这样悄悄被激发,一种内在的动力就这样轻轻被唤醒。孩子们明白了:我们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而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愉悦。

      儿子听完了故事的始末,给了我一个温柔的笑容。我相信,这个冰冷的男孩内心一定会解冻的!他一定会看到自己的内心的!

        从心出发,让心变得柔软,装满慈悲,就能看到孩子的不同面,引导他们接纳自己,与自己和平相处,从而找到更好的自己。让心觉悟,让他们学习看见自己的内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慈悲与觉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rq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