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一天整成一个范冰冰,但不能一天读成一个林徽因。——姜思达
很早以前就想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文。一直不动笔,一是太重视,得想清楚了再写,二是不敢,怕没写好让人看了万一没觉着读书的好,那就完了。
-1-阅读为获得一种理性的价值观,辨是非、明事理!
胡适是我文学情人榜上最帅的,他思想之自由,理性之光辉,都让我拜倒在他的文下。
前几天看过一个视频,采访了数十位男性一个喜闻乐见的话题:如果你的女朋友不是处女,你介意吗?
我大概估计了一下,60%的男人都是有些介意的,还有一部分人是特别介意的,甚至表示“如果她不是处女,就算再爱她也不会跟她在一起!”
这个话题关乎的是女性贞操的问题。在旧社会失去了贞操,是要受千夫所指的。
所以才有人问胡适这样几个问题:
一个女子被人强行污辱,这女子是不是应当自杀?
若不自杀,她的贞操是不是算有缺欠?人格的尊严是不是被灭杀?
一个男子若娶一个曾被污辱的女子,他的人格是不是被灭杀?应否受轻看?
胡适这样回答:
女子为强暴所污,不必自杀。失身女子的贞操并没有损失。
平心而论,她损失了什么?不过是生理上,肢体上一点变态罢了。正如我们无意中砍伤了一只手指,或是被毒蛇咬了一口,或是被汽车碰伤了一根骨头。社会上的人应该怜惜她,不应该轻视她。
娶一个被污的女子,与娶一个“处女”,究竟有何区别?
所幸如今妇女地位发生了巨大转变,言论也渐渐偏向指责那些所谓的“处女癖”。只是在胡适那个年代,贞节观念好似勒在妇女脖子上的一条绳索,对女性进行单方面性禁锢,让那些女人宁愿死,也不愿失去贞操。
胡适的声音在当时那个时代想必是振聋发聩的。
这就是一个读书人的理性与思考,他站在封建陋习的对面,用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口吻针砭时弊。
当时我读到这一段时,内心狂喜,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老头。
读书,不过是为了持原则、明是非。
有位学者讲过亲身案例。他去到不怎么发达的小镇旅游,和朋友闲逛时丢失了钱包,于是就找店家看了监控录像,这才发现钱包是被街上一个惯偷摸走了。
根据店家告诉他们的地址,他们很快找到了小偷。小偷没法抵赖就把钱包还给了他们。
报警没多久警察来了,学者认为警察应该按法惩治,不料警察说:“既然钱包已经拿到了,也就没什么损失,这个小偷的情况我知道,家里还有个年迈的奶奶,他也不容易,就算了吧。”
“是啊,都不容易,就算了吧!”小镇的人都这样劝他。
可是最后学者还是把小偷扭送到了警察局,并要求警察依法办理。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学者太不近人情,甚至冷漠恶毒。可是如果不这样以儆效尤,小偷便会更加猖獗。日后便会有更多的受害者,谁来同情那些他们呢?
人生在世谁又容易呢?若因此偷窃都能被容忍,那世界上的人还有多少人愿意艰辛劳作,何不都去偷盗来钱更快?
一味对罪恶的包容,便是对它的另相鼓励!很多人愚昧,不懂用历史的因果思考问题。而读书多了,自然能明事理,知是非,想得更远。
-2-读书多了,自然内心愉悦
豆瓣文章《我害怕阅读的人》中说:当众人拥抱孤独、或被寂寞拥抱时,他们的生命却毫不封闭,不缺乏朋友的忠实、不缺少安慰者的温柔,甚至连互相较劲的对手,都不至匮乏。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光阴的美学。
很多人喜欢车祸后的胡歌。他车祸时脸部受到重伤,到现在都留有特别明显的疤痕。治疗期间,他想过自杀,但终究是没放弃。
胡歌说,在那段最消沉最绝望的日子,是读书让他挺过来了。
读书的人,就像体内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感。
很多爱读书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只要沉浸在书中世界半个小时,关上书那刻便觉得暖流入心,无比充实满足。
这种愉悦,与追时髦电视剧、看手机聊微信或者打游戏时的那种当下开心,但一旦停下来便迷茫空虚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3、善于独立思考,胸中有丘壑
知乎青葭说:
“胸中有丘壑之人,总是格外清楚自己该作何选择,怎样去做。这种隐然的自信,就是一种气场。
它意味着你即使不跟随众人也不会惴惴不安。而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内向其实并不会对一个人的存在感造成多大的损害,真正让一个人存在感淡薄的,是平庸。”
《我害怕阅读的人》里说:“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
40岁的才女董卿回答:“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总会在未来某一个天发挥作用,使我变得更出色。”
读书人很像是一个演员,在思维中扮演无数的角色,在书中体验无数的人生。
正如李克强总理说:“书中能见山见水,见大千世界,见古今中外,见世道人心。”
读书人,一小时,便是过了一生。
有用的话不妨“喜欢❤”下我,在难以坚持的夜晚,我都会来看看你~
女神翻书:一个漂亮未遂的斜杆女青年,个人知识管理领域的老司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不好为人师,但偏是一枚知识分享讲师,现在简书分享我所读所学,将“知识料理”呈现给各位~
热文快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