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了让别人阅读你的文章而读书,文章不过是读书后心得感悟的分享。”
——自勉
我从未怀疑过读书的用处,可是却犹豫过书的选择。有时候就会问自己:读的一些名著或经典的感悟,真的有人会看吗?毕竟,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不可能不在乎读者这个问题的。只是在每一次这样的自问后,屡屡告诫自己:不要本末倒置,也不要低估了一本经典带给你的惊喜。
《生死场》的读书笔记换了一种方法,仍在继续探索什么是对自己来说最好用的方法。
读书虽不比工作和学习,但也算得上是一种用脑的消遣方式了。更何况我需要从书中学习,所以更要让时间物尽其用。从别人的文章中学来的思维导图是读书的好帮手,它就像是这本书的路牌,看到它就能想起读过哪些情节、它们又是如何串联的。
在呼兰河这个乡村,生活着二里半和他的妻子麻面婆,麻面婆因丢了羊懊恼,二里半因找羊被打丢了面子,都为了生活算计着。他们家是种菜的,可麻面婆却还拉着儿子罗圈腿偷别家的倭瓜,被别人笑话一路。二里半低声低气多半辈子,不朝着妻子大声,更不要说走上革命的路。但日本鬼子已欺人太甚,他最后摸摸老羊的脊背,跟随赵三走了。
赵三倒是不像老老实实的庄稼人那样逆来顺受,地又要涨租,愣是举起镰刀把人砍了。可他就是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村人,没有势力没有家产,伤人就要赔钱坐牢,只得卖了家里的青牛。之后麦子也无法再种,就带着平儿进城卖鸡笼了。可这一股热血非要洒出不可,国仇家难下他带领村里的男人们加入义勇军。王婆在诉说她那往事,原来她还有一儿一女。只是跟了赵三后也踏踏实实过日子,交租卖了老马。可儿子死去的噩耗太难承受,她服毒要随着去了,许是女儿把她哭喊了回来吧。平儿没继承赵三的本分和血热,逗小马在田间玩,不好好做羊倌,就连洋大夫打针都怕得哆嗦。
中年人的日子当然不似年轻人这般有活力,金枝已经怀上她喜欢的男人的孩子。在那样一个封建的乡村,日益变大的肚子是瞒不住的,最后金枝的母亲也就同意她嫁了。她想不到自己刚成为男人的妻就不被爱惜,孩子也在刚出生没几日被亲爹撒气摔死了。人还是要想办法活着,日本兵进村抢女人之后,金枝跑到哈尔滨城做工,她才明白原来城里的工要靠跟男人睡才能赚大钱。她不再对生活抱有希望就想出家,可是哪里还有尼姑庵能收留她呢。
“这里的人忙着生,忙着死。”
以上就是《生死场》想向读者讲的一个关于呼兰河乡村的故事。
现在才慢慢懂得给书做一些落在实处的笔记的重要,如果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再过段时间回想关于这本书的一些东西,也就只剩下轮廓了。
《生死场》似乎就是讲了一个朴实的乡村故事。对于现在要什么有什么的我们来说,也不怎么向往这样的原始生活:没有wifi没办法聊微信,没有电脑没有办法打游戏,还要顶着烈日劳作之类。可是万一回到过去呢?
农村的生活是很现实的,又可能是很理想的。那是萧红的故乡呼兰河,她的样子她是知道的;她又不是的确生活得这样,《呼兰河传》中也可以知道萧红还有祖父的疼爱,少做农活还上着学。那些冷眼旁观似的叙述是生活的样子,世间万物表现出的生机是理想的东西。她真的是深深爱着那片土地。
可是我们为什么活呢?活比死更需要勇气。就像王婆得知自己的儿子死了,不言不语吞了毒药。一心求死的人死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吧,所以看上去好好的人死去震撼人心。但是王婆没死成,废腿不是她萎靡的原因,而是在她看来,生活没有了期望。儿子在的时候,还能拿出来当谈资,以此为由想念一番,但是儿子不在了,平儿也不讨自己喜欢,生活怎么就这般刁难。所以活着哪有很容易。
《生死场》展现出的生命力远比死亡要多得多,苟且偷生也好,慷慨就义也罢。金枝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丈夫摔死,也没有寻死觅活,也就是悲伤几日,大哭几日就过去了,还是为了生计跑进城做工。赵三的觉悟总是比周围的人要高些,就是这觉悟的根源许是吃不上饭这最基本的理由,为了活着,就算后半辈子都搭上,赵三也愿意尝试。
人像草一样并没什么,放低姿态,依风而动,春日重生。有人说草很卑微,也没有立场,可是树大招风,末大必折,的确保住了气节,但是却不如草活得更久。当两者不可兼得,忍辱偷生也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了。二里半不也这样唯唯诺诺地活着?《生死场》的精彩之处,也许就是在失望后又让人燃起新的希望,二里半终于也离开了他的羊,跟着义勇去了。这是何等的重生之举啊。
所以现在的我们,无论多难熬、多辛苦,还是活着吧!多亲眼看一看社会的残忍,仍然不倒下,是一件很勇敢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