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为生死奔忙,为活着抗争

作者: 侯童鞋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17:25 被阅读179次

    萧红写《生死场》的时候23岁,其时客居青岛,颠沛流离。彼时的她还未与鲁迅先生熟识,更不知道这部作品将在今后的文坛引起多大的反响,就如她不清楚前路荆棘,爱情复失复得,生活辗转多艰,生命露珠,如风消散。命运的大手无情地拨弄,然她与她笔下的大多数人物一样,以自己方式不屈地在抗争着,从未止歇。

    这部取材于哈尔滨近郊小村庄的故事,就如一帧帧老旧的黑白照片,将那个贫穷、愚昧、落后且无知的年代铺陈在我们眼前,不带任何夸张和修饰,那里的人们忙着生来,忙着死去,唯独不为自己活着而奔忙。他们像牲口一样生计,像昆虫一样吃喝。间或些许光明的火种,也很快在长夜的黢黑里寂灭。

    小说无比真实地还原了一个日本侵略前期的中国农村,里面的人物,王婆、金枝、二里半以及赵三等,更像是整个东北农民,乃至全中国农民的缩影。国力落后、外辱入侵带来的山河破碎,似乎并没有让他们懂得如何去争取。他们没有改朝换代的概念,也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逆来顺受,是他们永恒的注脚,活着,成为他们对生命最大的期许。

    在前十章的篇幅里,三个女人的不同遭际,就勾勒出了整个旧中国的轮廓。月英的凄凉死去,金枝的无奈妥协,王婆以死抗争无果后的逐渐麻木,封建礼教仿佛一座大山,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无法动弹,不敢有任何的思想。

    男人们也在迷失着。二里半的全部生命就是一只老羊。赵三一开始卖牛,但地租还是在涨,后来想和李青山一起搞“镰刀会”,事败后三年大狱让他心气全无,想要靠卖鸡笼进城闯生计,最终也惨淡收场。他以自己的方式在抗争,却终于把自己磨砺成了最没有脾气的一个。

    在那个动荡飘摇的年代里,仅仅是活着,就需要拼尽全力。

    日本人入侵是十年后的事,也是构成小说后七章的主要篇幅。日本人的残忍惨暴是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女人们跑空了,男人们死绝了,他们第一次尝到了“亡国”的滋味,生存的欲望逼迫着他们去改变。

    金枝的遭际更像是这场改变中为探索出路而付出的代价。她为躲避不被日本人杀害,进城讨生活,却发现城里更不如家乡,富人纸醉金迷,穷人朝不保夕,这种天堂地狱的对比成了最鲜明的讽刺。她不得不为此牺牲了肉体,又不得不逃回家乡,最后仍不得不从老家仓皇离去。甚至连想要避世当尼姑的愿望都变得不可能。

    但好在人们并没有放弃。在人们还弄不清红胡子和革命军到底有什么区别的时候,李青山就成为了义勇军的一员,保卫着家国。他在村子里宣讲,听众很少,却总有听了进去。于是麻木了多年的王婆觉醒了,怂了半辈子的赵老三也英雄气概了一回。二里半也终于舍得了守了一辈子的老羊,毅然走了出去。

    金枝付出沉重的代价都没有走通的路,二里半终于走出了个样子。抗争的路虽然很难走,但终究有人走对了。

    这篇五万字的中篇小说结构看起来很散,它似乎没有贯穿全局的主线,而是以家庭为单位,描绘着村人的生活。但细心的读者总会发现,这其中的关联仍有不可言说的妙处。王婆一家着墨最多,也是抗争最激烈的代表。金枝一家懵懂的来,糊涂的去,悲凉的身世外也唯有一声叹息。而全篇小说起始于二里半与羊,也终了于二里半和羊,更像一种命运的呼应。

    三个家庭,层层嵌套,相互递进,你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位二十三岁的年轻女性之手,这种世态折射出来的更深层次隐喻,恐怕正是萧红自身对于命运的无法掌控的抗争与倾诉。

    网络上有一张萧红的照片,齐刘海,马尾辫,白色丝巾规整整地系在脖子上,干净朴素,眼神清澈,美得清纯。既像初闺少女乍闻桃花开放的明丽嫣然,又仿佛蕴含着阅尽千帆归来后的无尽沧桑。在她短暂的生命中,辗转红尘,浮沉半生,遇人不淑,红颜薄命。于她而言,何尝不是为生死奔忙,为活着抗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娟娟新月:支持佳作!💪💪💪
        娟娟新月:@侯童鞋 😊
        侯童鞋:@娟娟新月 谢谢您的认可。
      • 颜夕溪:为生死奔忙,为活着抗争。在那个动荡飘摇的年代里,仅仅是活着,就需要拼尽全力。
        侯童鞋:@颜夕溪 我滴看完了,你滴呢?

      本文标题:《生死场》:为生死奔忙,为活着抗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al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