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与苦痛是天才的共性。
格竹失败之后,王阳明就陷入了徘徊和苦痛之中。
1492年,王阳明在乡试中脱颖而出,而在1493的会试中名落孙山。
那是因为,乡试过关之后,他又把心思投入到道家的养生术和佛家思想,对八股文却毫无兴趣,这也直接导致了他的会试失利。
会试失利之后,他又放弃道家和佛家,开始精研辞章之学,希望通过词章为万民立心,立下千古之言。他日夜苦读,潜心钻研,以至于累到吐血。
1494年,他回到了浙江余姚,创立龙泉诗社,希望通过这条路把自己送上圣人的圣坛。
然而,此时出现的一个人,却改变了他的想法。此人名叫许璋。
许璋何许人也?据查,许璋,字半王圭,明代上虞人。淳厚苦行, 潜心性命之学。为余姚王守仁塾师,授以奇门遁甲诸书与诸葛武侯战阵之法。王守仁抚江西,回家时常来上虞探望其师,菜羹麦饭,晤谈终日,两宿不厌。许璋曾叮嘱守仁:“勿错认帝星。”及宁王宸豪将叛,璋遣其子为守仁送去枣、梨、豇豆和西瓜(隐语:“早离江西”)。守仁惊悟,出查乱兵,遂不及难。后得平宸濠之乱,使朝廷转危为安,皆得力于许璋。璋殁,守仁题其墓曰:“处士许璋之墓”。
许璋当时在浙江余姚附近过着离群索居的居士。一举一动都流露出传奇人物的特征。据说,许璋曾经也是理学高手,拜过陈白沙为师,长于军事和奇幻法术。
王阳明得知山中有这样一位奇人后,就急忙去拜访。当许璋发现了王阳明的宏图大志和他正在钻研的辞章之学后,夸张地大摇其头说:“辞章是小技,小技不能成大业,何况是圣贤。”“建功立业是圣贤的不二法门,你如果真是胸藏韬略、有经略天下之志,还愁没有机会施展?所以,应该努力提升军事能力。”王阳明于是扔了辞章经典,死心塌地地跟许璋学习兵法。他悟性好,有底子,而且用心,很快就得到了许璋的真传。在许璋的引导下,王阳明的军事理论逐渐成熟,王阳明“经略四方”的志向死灰复燃。
然而,要“经略四方”,就需要通过会试这一关。于是,王阳明又重回理学,终于在1499年会试过关,正式步入仕途,开启了他“经略四方”的传奇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