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乎每一个减肥健身导师、大师都强调改变饮食的重要性时,这种观点实在耸人听闻。
改变饮食的方式主要包括几种:
1.减少饮食数量,如节食、不吃晚饭
2.调整食物的种类,如低碳饮食、“健康”食谱
3.改变进食时间、频率,如轻断食、过午不食
4.吃规定数量或规定种类的食物,如代餐、健身餐
5.戒掉“不健康”的食物,如不吃甜品,不喝奶茶
无论哪一种改变饮食的方式,本质都是以人为意识压抑身体或大脑的真实需求。这是一种奴隶制的生活方式,最终一定会迎来反抗。哪怕吃得很饱,其实也还是饿。饿是心理状态,渴求得不到的食物,长期挨饿的人,心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推荐一本书,《减肥不是挨饿而是与食物合作》。作者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营养医生,告诉我们,人为的饮食干预注定会失败。这也是一本忏悔、反思“营养主义”的书,因为她们的专业和努力,制造出来很多暴食症患者、反复减肥反弹而丧失自信的“失败者”。而现在流行的这些改变饮食的减肥方法,都是走作者几十年来被证明行不通的老路。如果你正在纠结饮食问题,那一定不要错过。
西医通过科学的、具体的事物寻找真理,而思维方式相对抽象的中医也有“营养学”,《黄帝内经》里就提到了“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很多营养师或医生总喜欢搬中医的东西来教育老百姓,鼓励大家“多吃五谷、多吃菜”等等,但却不懂其中内涵。五并不是多的意思,而是五行、五味,每种食物都能归入一行、一味。人的体质不同、需求不同,你适合吃这一谷、她适合吃那一菜,这才叫“一人一方”。
中医营养学,不讲营养素和热量,而是讲究感觉与体质。吃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就是贵人。吃什么能补脾胃,滋阴补肾,根本不是中医。如果想深入了解,那我推荐中医教育家徐文兵的《饮食滋味》,一定刷新你的饮食观,那些养生节目、养生文章真的别再看。
前面那些改变饮食的方式,都无视人的感觉与体质,所以运气好撞上了能吃得好,但绝大多数人都不适合。我明明就想吃甜品,不想吃肉,这是身心的需求,越是压抑反弹就越厉害。所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想吃就别勉强吃。
问题就来了,想吃就吃,天天大鱼大肉、高脂肪高热量,奶茶甜点零食不停,怎么能减肥?
无论为减肥或身体健康,我们确实不适合胡吃海喝,偶尔打打牙祭问题不大。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不会胡吃海喝,身体没有这个需求和承受能力。当我们吃了不适合的食物,会拉肚子、会反胃甚至呕吐;吃饱了、吃够了,也会有胃撑、打嗝之类的自然反应。
比如过年时我有一顿吃多了,当天晚上就胃难受,接连几天都不想再多吃了。我的身体感觉很灵敏,就会阻止自己继续伤害身体。传统习俗也是大年初一吃斋,因为前一天刚吃了油腻、高热量的食物,正好平衡。
但很多人吃了对自己身体不好的东西,比如冷饮,当时也没任何反应,反而觉得挺好,就是感觉出了问题。失去正常的身体反馈之后,她们就像没有刹车的汽车,直到撞上什么才会停下来。人为改变饮食,相当于超负重开车,虽然能勉强控制行车的速度,但即便车提前不会报废,最终也是要撞车的。
所以,一定要找回身体的感觉,给车装上刹车,才能轻松上阵。对于身体来说,感觉的丢失不是一天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的习惯。
比如我们坐在办公桌前几个小时不动,很累,其实动起来就会好很多,但又继续坐着吃完午餐,就这样,大脑接受到的信号就是我们在休息、收缩阵线,身体也跟着做出调整。但不知为何,浑身关节咔咔响,周身酸痛,你还是无动于衷,最后体态也发生了变化——头前引、驼背、耸肩等等。
简单来说,最终结果就是“骨不正筋不柔”,身体的气血循环不畅了。所以哪怕吃了再多东西,假设都能消化,大脑也可能得不到充足的供应,路上塞车了,就始终觉得吃不够、还想吃。打通运输管道,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饮食的问题,要通过运动来解决,而且是能疏通管道、又不会让人太饿的运动。很多人跑步、力量健身减肥,运动之后确实消耗不少,反而胃口比以前更大,根本管不住嘴。又饿又累,没人有意志力可以抵抗食欲。
和缓的广播体操就不会有这种问题,做一两套不会消耗很多能量,也不觉得累。它能抻筋拔骨,恢复身体的正常结构,让经络通畅,让气血循环加快,该有的感觉会慢慢回来。也就是说,你比以前更灵敏了,知道自己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食欲自然做了调整。这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十分简单,不用再去斤斤计较一些无谓的信息。
我一向是什么都不忌口,想吃就吃的人,就是因为感觉灵敏。减肥的人谈之色变的“垃圾食品”、甜点、奶茶、蛋糕,都没问题,只是现在我吃糙米的感觉最好,拒绝“不健康”的食品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而我的学生,在练习一两个月的体操之后,食欲也发生了变化,对原来超级想吃的东西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或者吃少了也能得到满足。
我们真的不需要“管住嘴”,不需要刻意改变饮食,这真的是最糟糕的减肥方法。
如果你每天能做4套舒缓筋骨的广播体操,平时坐1个小时就起来走几分钟,利用闲暇走半小时到1小时,那累积起来的运动时间一周都超过15个小时了,而别人一周剧烈的运动最多就两三天,2、3小时。
我们这种运动方式,胜在轻松、持久,而且能很好地融入生活,无须付出特别的努力和改变——生活无处不运动,运动即是生活方式。
我已经转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和运动方式,她们都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益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