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纪律的悖论
从前有个小学,教育方法特别强调纪律性,把每个学生都管得死死的。老师特别严厉,教学是灌输式的。学生上课都要背着手,没有什么自由发挥。学生们为了让老师满意也都努力表现,但是创造性和想象力明显不行。
有一天,学校里来了个态度和气的新老师。新老师认为应该提倡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她就进行了教学改革!她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学生可以展开自己的思路,而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标准答案……
以上是假想的一个场景。如果接下来的剧本让你写,请问你打算怎么写呢?
盼望的剧情,是这位新老师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学生潜能被激发了,特别是有一两个有天赋的孩子、因为这个新老师的教育,长大后成了大人物,他们一辈子都感谢这位老师。
1.两种教育理念
关于中小学教育,现代社会一直有两种非常不一样的理念。
一种是所谓“传统主义”。它的风格是严格要求,教法是灌输式的,老师把标准化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特别讲纪律,对学生的要求是“服从”,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奖励服从的学生,惩罚不服从的学生。这种教育的目标,当然是考试。
还有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被称为“进步主义”。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答案,激发创造性和想象力。进步主义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用几周的时间完成一个跨学科的“项目”,比如做个科学实验,或者研究面包的制作方法、历史和经济学。
过去中国的基础教育 —— 基本上是传统主义的。现在我们痛斥这种死板教育的弊病,正在积极拥抱进步主义。当然,绝大多数中国的中小学还在搞应试教育,我们还没有改革好……
……而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中国基础教育的效果比美国好。
美国近年来的一个潮流,却是传统主义教学正在回归。
2.“成功学院”很成功
美国一个宪章学校,叫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学校用的就是传统主义强调纪律的教育方法,非常成功。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文章报道了纽约市的一个连锁的宪章学校系统,叫 Success Academy(成功学院)——
成功学院用的也是传统主义的教学方法,而且大获成功。成功学院在纽约有46个分校,学生中有 2/3 都是来自贫困家庭,绝大多数是黑人和墨西哥裔移民的后代。不能有种族偏见,但是贫困家庭、黑人和墨西哥裔,这三个标签在美国的教育系统里是差生的代名词。
纽约市一般的教学水平是什么情况呢?全市所有学生都计算在内,数学的达标率只有36%,英语的达标率只有38%。可是成功学院的学生尽管来自如此不利的家庭环境,他们的数学达标率达到了95%,英语达标率达到了84%。
而且成功学院并不是专门选拔好学生入学。尽管作为宪章学校可以独立办学,但既然拿了政府教育经费,你就必须公平面向所有学生。想要入学的学生比招生名额多,你也不能考试择优录取 —— 因为那对差生不公平 —— 你得抽签录取。当然成功学院还是有个小花招,就是它有时候会开除严重违纪的学生,而一般公立学校必须接收片区内所有学生 —— 即便如此,有这么好的成绩,也足以说明他们教学手段确实厉害。
美国有些富豪真的想为提高国民素质做贡献,就很乐意给这样的学校捐款。比如最近有个华尔街对冲基金的巨头给成功学院捐了4500万美元。
看成功学院的学生,一个个精神抖擞朝气蓬勃,感觉真是好。
这样的学生是怎么教出来的呢?
3.教法
这是一套比中国教法更极端的方法。
纽约客的记者特意深入到成功学院旁听了二年级的几节课。成功学院有严格的纪律。老师讲课的时候,全班学生的眼睛都得在老师身上,眼睛看向别处或者低头都算违纪,要受到警告。如果一个同学站起来发言,全班所有同学都要看他,如果发言的同学发现有人没看他,还得指出来。
阅读理解课的教学是完全机械化的。就像中国小学生一样,学生得学习课文的“中心思想”。老师会针对课文提出几个问题,而学生的答案,必须是课文里直接就有的内容。你说我能不能从文中引申和推理出来一个意思,对不起不可以。
课堂中也有讨论环节,两个同学一对一的“讨论”,互相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 而这种所谓的讨论根本没有自由发挥,基本上都是重复老师的话。
但是有一点值得强调,成功学院用的课文是有难度的 —— 他们二年级用的课文相当于别的学校三年级的水平。
教的是挺死板,但是成功学院也有一种“范儿”。比如老师都不管学生叫“学生”,而是叫“学者”。学校还禁止老师用软绵绵哄小孩的语气跟学生说话,因为那种语气是对“学者”们智力的侮辱 —— 老师说话必须要严肃。
成功学院规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两只手要合起来放在前面。还有一个奇葩规定是上课不能打嗝。违反这样的规定都算违纪,会被老师课后单独约谈。
连中国落后地区的学校,现在可能都没有这么规定的 —— 而这可是纽约啊。成功学院的学生们也不怎么适应,有高达20%的学生都因为违纪受过暂时休学的惩罚。有的学生害怕上学,一提上学就想呕吐。
甚至有的老师都看不下去了,成功学院的老师经常干三年就不干了。这种教学方法太难受,老师也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只能按照学校给的剧本教。
这已经不仅仅是控制、简直就是在压迫学生。可是风格不重要,得看疗效 —— 成功学院的教育成果就是好,而且比别的学校好了不是一点半点。
不过成功学院也承认,这种教法确实有问题。
4.失败的改革
成功学院的学生考上大学的比例远远超过一般的公立学校。但是问题在于,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很难坚持下来。
成功学院的学生考上大学以后,竟然有高达70%的比例,不能在六年之内从大学毕业。当然大部分原因还是家庭困难,因为交不起学费、拿不出生活费而被迫退学。但是也存在一种情况,是这些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是在老师的严格管束下学习的,到了大学没有了管教者,他们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了。
成功学院的学生,似乎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不过成功学院也不是把学生送进大学就不管了,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进行相应的改革。
但是改革的结果比较失败。比如成功学院在小学里搞过定点的实验,给学生一些自主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 —— 结果是一给自由,课堂就会变得混乱,一乱老师就感到无法控制,课堂纪律就涣散,学习效率马上下降。
成功学院在高中也尝试过一般美国高中的方法,给学生更多自由 —— 结果学生们马上就失去自控,连按时来上学都做不到。有的穿的松松垮垮,到学校我行我素,根本不好好学。
成功学院不得不改回原来的传统风格。
那么回到我们开头那个剧本,新老师的改革,将以失败告终。
由此得到
传统教育方法、标准化的操作,对贫困家庭和少数族裔的孩子来说,是最高效的教法。
虽然是应试教育,成功学院也不只有管束,很多教法具有刻意练习的特点。
但是这套教法存在几乎不可克服的内在问题。
评论
纽约客的文章里提到,有人把这个教育风格问题给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集权和专制制度确实是效率最高的制度,因为它能迅速把事情办成 —— 可问题就在于,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人缺乏独立人格。
这里面有个天生的矛盾。独立自主、随机应变、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才,根本就不能用标准化方法批量生产。你要效率,就得牺牲质量。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效率,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质量。
对穷人来说纽约是个很危险的地方。纽约贫困学生的生存环境很可能比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险恶。成功学院的老师有一句话说得好:“你知不知道我们这里的学生是什么情况?我们这里有的学生宣称要杀死别的学生。”
说的难听一点,这些学生是潜在的犯罪分子。现在成功学院不但让这些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功,而且让他们养成了很好的纪律习惯,这难道还不够吗?如果没有成功学院,恐怕很多人要流落街头。
那为什么成功学院出来的学生到了大学之后都不太成功呢?也许原因在于虽然成功学院的教育符合教育规律,但它不符合美国国情 —— 美国只有这样的中学和小学,没有这样的大学。如果美国也创办一些严格的、批量培养技术人才的大专院校,相信这些人也能成为合格的人才。
所以这个哲学教训是有什么样的国情就使用什么样的制度。反过来说,传统式教育在中国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情形了,那么到底应该用哪种教学方式,就是值得反思的。
知识点二:领导者的智商最好在115到124之间
“平流层智力”说的是一个人的智力太高了,已经达到了“平流层”。
平流层的特点是它是大型客机飞行的高度,这里的气流比较平稳 ,鸟类不可能飞到这个高度,所以飞行过程中不会撞到鸟。
鸟都到不了你这么高。那你不脱离群众了吗?
一个说法,认为领导者的智商不应该太高,好领导往往不是团队里最聪明的人。比如刘备,他给咱们的印象就是一个身上有一种特殊魅力、但又不是最厉害的人。张飞、关羽武功比他高,诸葛亮的智力比他高,而刘备的本事就是让这些牛人都服他。
如果你觉得刘备是小说渲染过的人物,那刘邦可是亲口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那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是不是好的领导人不应该太聪明呢?很可能真有道理。
2017年,瑞士洛桑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者做了一个比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他们从30个欧洲国家找了379个中层领导者。这些人都不是政客,而是私人企业的中层领导,像什么银行之类的公司。研究的目的是考察这些领导者的领导水平和他们的智商有什么关系。
研究方法相当直截了当。一方面是对这379个领导做智商测验,另一方面是对其中每个领导,找到他的八个同事或者下属,让他们评估这个人的领导水平。所以你看这个研究还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样本虽然是379个,可是每个人的背后都有8个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研究的想法据说30年前就有了,到现在才实现。
那怎么评估领导水平呢?研究者设定了好多个指标。基本来说,这些指标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对“人”。其中一个评估项目是看这个领导者本身有没有榜样力量。他是否得到了员工的尊敬?员工佩服他吗?他的榜样力量能不能激励员工?
还有一项是作为领导者,他是否能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他能不能培养员工。
第二类是对“事”。一项是看这个领导者能不能合理制定团队做事的战略,说白了就是他知不知道大家应该干什么。但是光有目标还不行,所以还有一项是看这个领导人有没有执行力,能不能带领大家根据计划完成目标。
这两个大类都是“好的”领导手段,还有一个第三类,是“不好的”领导手段,比如说这人是不是对手下放任自流根本不管。
我从这个研究的原始论文里截取了四张图,这就是研究的主要结果。
四张图分别对应了对人和对事的四个指标 —— 榜样力量、对手下的训练和培养、制定战略、执行计划完成目标 —— 的领导水平。图中每个点代表一个人,横坐标是他的智商,纵坐标是周围人对他在这一项领导力方面的打分。
需要说明一点,研究测试智商用的是所谓“温德利人事测验”,这是一个企业用人的时候喜欢使用的测验方法,它的得分和我们平时说的“智商”密切相关,基本上,
智商 = 温德利人事测验得分 ×2 + 60.
这四张图的结果是这样的 ——
图中那些点的分布相当散乱,但是趋势非常明显,而且这四项领导水平指标的趋势是一样的。图中的曲线,就是对所有这些点拟合的结果。
一开始,的确是智商越高的人领导力越强 —— 但是这个领导力随智商的上涨有个平台。平均而言,领导力的巅峰表现在智商是115到124之间。智商超过124的人,领导力反而下降。
这就意味着,当领导,并非越聪明越好 —— 总体来说需要聪明人当领导,110以上就可以算是聪明人 —— 但是特别聪明的反而不好。
不过这个研究表明,特别聪明的人犯的主要错误是对这些“好的”领导项目执行得不好,而对“放任不管”这个“不好的”领导方法来说,高智商的人不会更容易犯错。
研究中还有一些别的有意思的结果。女性领导者的总体表现超过了男性。年长的领导者的表现也更好,但是不如女性的表现明显。这些结果似乎说明与人沟通的能力非常重要。
怎么理解这些结果呢?这个研究只是统计而已,而且统计的还只是别人对领导者的主观评价,而且还只统计了一般公司的、中层的领导。我们并不能直接从这些结果里判断为什么特别高智商的领导就不行。研究者自己有一些猜测性的说法。
一个猜测是特别聪明的人一般不怎么能理解下属,也不被下属理解。他们可能会经常给人布置一些特别复杂的任务。这个严肃的论文里居然提到了《生活大爆炸》的角色“谢尔顿” ——
像谢尔顿这种人说话常常说的特别复杂,拐弯抹角跟你拽典故,一般人不能充分领会他的意图。而因为他不屑于跟人好好沟通,别人也会疏远他。你要跟我们不是一种人,我们就没法认同你的领导。
这个研究至少被十家媒体做了报道,影响非常大。《科学美国人》的记者还专门采访了研究者。研究者的一个建议是,如果你真的是特别聪明的人,又非得当领导,那你应该把聪明主要用在如何激励下属上。
英国的《今日管理学》杂志有个分析说的挺好。领导的智商到底多高好,首先你得看是个什么环境,其次还得看这个职位的高低。如果是在普通公司领导一帮普通人,就像这个研究的设定一样,那你智商太高了的确不好。但如果是要领导一个研究所,你管理的对象都是科学家,那你没有高智商根本不行。还有,这个研究都是说的中层的领导,那 CEO 呢?我们看很多公司 CEO 的智商就是非常高。
由此得到
对一般公司的中层领导来说,最理想的智商大约是在115到124之间 —— 智商过高反而不好。
据猜测,这可能跟高智商者不屑于沟通有关。
一个重要教训是,聪明的用处是有限的 —— 并不是做什么事都越聪明越好。
领导的任务不是自己去做事儿,而是让别人把事情做好。这种能力跟智商肯定有关系,智商不够不行,但是太聪明了似乎也不行。
从《科学美国人》那篇文章里学到一个高大上的词,叫“平流层智力(stratospheric intellect)”。英文世界里用这个词的人也不多,但是也有人用。
“平流层智力”说的是一个人的智力太高了,已经达到了“平流层”。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层分为好几层,最底下是对流层,10公里以上是平流层,再往上还有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平流层的特点是它是大型客机飞行的高度,这里的气流比较平稳 —— 最关键的一点是,鸟类不可能飞到这个高度,所以飞行过程中不会撞到鸟。
我觉得“平流层智力”这个词包含一个隐喻。
鸟都到不了你这么高。那你不脱离群众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