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路书计划,我们将沿着本是阳关大道的G108线继续前进。哪知道,该线路烂车多灰尘大尾气重,逼得我们宁可多转路也想逃离囧途。
在“终南捷径”必经之地的终南镇,我们拐弯进入X105线,结果,糟糕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昔日有“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高吼秦腔”一说,如今如此让PM2.5表爆的空气质量,不晓得吼出来的秦腔是不是那种略带沙哑的嗓音呢?
世人有“南方的米饭北方的面条”的说法,我们途经的这个小镇上至少就有不下20家的拉条子小面馆,足见北方人与南方人饮食习惯之大不同。
拉条子,乃新疆拌面的俗称,是新疆各族群众都喜欢的一种大众面食,如今也成了口味相投的陕西老乡的小食。
“饱饫烹宰,饥厌糟糠”,因为还不到饭点,所以我们也就没有一饱口福的欲望。
中午12点钟,我们骑行到达西安市区。我这是第三次光临“滚滚红尘帝王都,悠悠岁月百姓城”的西安市,留给我的仍然是那种一见倾心的美好印象。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在1077年“兴,多见些;亡,都尽说”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纷杂迭起的社会变迁。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城市,是一个“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判定一个城市是否宜家宜业的标准,不在于摩天大楼的高度,而在于文化底蕴的厚度;只有那些被深厚的历史文化滋养着的城市,才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活力与别具一格的魅力。
西安钟楼中午1点多钟,我们钻进一条小巷内,在金香园餐厅才把午餐问题解决了。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是8世纪为保存玄奘法师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的。
俗云: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大雁塔已被人们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只是,以前是可以走近塔身瞻仰的,现在则只能隔墙观塔,若想近前就得须购买门票。久别若初见,距离产生美!
此时此刻,我坐在大雁塔广场边,想起若干年前老婆孩子在此华山论剑(比画竹剑)以及孩子去玩音乐喷泉的场景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们很快就骑行到了自周秦到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的临潼区。
北方的人爱种柿子树,取其“日子红红火火,万柿(事)如意”的美好寓意。
但若论哪里的柿子好吃,我觉得还是临潼历史名优特产的火晶柿子最好吃。我上个世纪80年代去西安,农民朋友是在景点周围的地上摆着“堆卖”,现在则是用纸箱装着在公路边上摆卖。在临潼区我们购买了一箱火晶柿子原地分而啖之。
云烟笼地轴,星月遍空明,夜里9点多钟,我们夜骑到了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的渭南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