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理智与仁德
上一章讲因材施教,《论语》雍也第六篇第二十二章就拿樊迟为例,看孔子怎么教他的。原文如下,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段话的意思是,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努力去做人民认为合理的事,尊敬鬼神但要疏远它们,这样可以称得上明智了。”樊迟又问怎么样才叫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难的努力,然后得到收获,这样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先了解下樊迟,春秋末鲁国人,孔子晚年的学生,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还问"知"、"崇德、修慝、辨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结果鲁军大获全胜。他兴趣广泛,除学道德、文章,还曾向孔子问"学稼"和"学为圃",却受到孔子的斥责“小人哉”。但他不傀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为七十二贤之一。
如果做一比较,可能会发现每次樊迟提出问题,孔子都以浅显话语来回答他,让人感觉孔子是觉得他天资不够,所以没跟他讲太深太多的道理,只跟他讲基本的道理。但这也证明了上一章孔子的因材施教。
关于鬼神问题,事实上直到现在人们还是不能确定到底存不存在,既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没有,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有。所以说明智的态度,实事求是,还是象孔子说的,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没有错,也有现实指导意义。但后面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却值得推敲了。“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因为不仁者也是有先难而后获,虽然不仁者也有先获而后难,那先难而后获就不是仁者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那原话去掉先难而后获,就是剩下“仁者,可谓仁矣”,仁者就是仁,那当然对,可是等于没说,如此,“不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不仁矣”,就没有多大指导意义。可惜樊迟没象大师兄子路敢追问,为什么?为什么?
博雅堂主2020090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