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坦率讲,他是1616年之后数以百万计的作家中最重要和最优秀的作家。”
“有点夸张吧?”
“我只是复述1950年9月10日约翰·奥哈拉在纽约时报上的评论,该文开篇是这样写的:‘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莎士比亚去世以来最杰出的作家,带来了新的小说,名字是《穿过河流,进入树林》’”
“书评大多充满了吹嘘和不负责任的谎言,文人不是相互诋毁就是相互吹捧。”
“可是,约翰·奥哈拉并非无名之辈,他是著名的小说家,美国文学评论界向来,将他与爵士时代的文学大师司格特·菲茨杰拉德和俄罗斯巨匠安东·契科夫相提并论。”
“他的小说真的很出色吗?”
“不同的人有不同视角。在我看来,他创造了一种风格,这是很多作家一生都没有做到的。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小说在文体上追求繁复的维多利亚遗风。在1926年出版的英文小说中,平均每个句子的长度是40个单词左右,几乎所有的作家都认为,能够写出复杂的长句子,是衡量写作高低水平的重要标准。”
“哈哈,这个我理解。赫尔曼·梅尔维尔在《白鲸》中为了描写白色,用了469个单词,我读的上气不接下气。”
“是的,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开头前五段平均每个句子也有37个单词。”
“这我也感受到,对那种繁复奢华印象深刻,以为那就是名著风范。可是,海明威的风格究竟是什么呢?”
“简洁。”
“就这一点?”
“一点已经很难了。《太阳照常升起》开头五段只有792个单词,分38句,每句只有20.8个单词。也就是说,海明威的小说的句子长度比同时代的小说描写通常缩短了一半。”
“我还是没有把握他文体特色的重点。”
“我打个比方,这就和看惯了《金瓶梅》《水浒传》的读者,突然看到鲁迅的《阿Q正传》和老舍的《茶馆》,心里惊叹,原来小说居然还可以这么写。”
“这功夫好像我也会哎,只是海明威是怎么让句子变短的?”
“他的方法是尽量删除不必要的句子成分,包括定语、状语、补语和同位语,以及各种充当相同语法功能的从句。这种只保留句子骨干成文的文体显得特别硬朗和简洁,它是对先前那种崇尚虚词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式的背叛和创新。”
“文法老师也曾经教过我们,可是我们依然改变不了虚荣和自以为是。”
“这就是宿命,大多数人都不能坚持做自己。”
“我喜欢海明威描述的自然风景,他是出生在乡村的孩子吧?”
“他出生于奥克帕克,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感兴趣。他母亲希望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他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
“他好像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要看什么是高等教育,他高中毕业,就选择到报社当记者。在报社里的写作,让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世界文豪。”
“他是怎么走上文学之路的?”
“他十八岁就相应红十字会的号召,奔赴战火纷飞的意大利抵达前线不久,就在行动中受伤,他强忍伤痛救出了一个意大利士兵,后来因此获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银质勇士勋章。回到美国,由于无所事事,他开始替加拿大《多伦多星周刊》撰稿,从此开始了他的写作之路。”
“他的文体风格是怎么确立的呢?”
“他承认他的写作风格源自他在《堪萨斯市星报》工作的经历。该报有份指导记者写作的指南,共有七条,包括‘使用短句;使用精悍的开篇;使用有活力的英文;要积极,不要消极;不用陈旧的说法;消灭每个浮夸的字眼;引语要尽量保留原有的语气等’”。
“好像并不难,这种指导贯穿了他的一生。”
“是的,这种文体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它降低了阅读难度,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作者的角色:从操纵者变成建设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说出真相。这个信念贯穿了他的终身,从来没有那个作家像他那样,如此勇猛地捍卫、如此持之以恒地践行作家言说真相的义务。其写作的首要目标,自始至终是替读者抓住和展现他通常所说的事物的真相。”
“我知道他这一点,他认为真相如同冰山,浮现在水面上的只是八分之一,而作家任务,即在通过小说的文字呈现着八分之一的同时,还要让读者感受到另外八分之七的存在,这就是他创造的冰山理论。”
“有点像中国的水墨留白。”
“理解表述的很到位。”
“他的文学道路好像比较顺畅。”
“他是个幸运儿。1926年他的《太阳依旧升起》让他声名鹊起,1929年出版的《永别了,武器》,直接让他跻身当年美国最顶尖的作家之列。有人这样概括他的文学生涯:‘二十五岁成名,三十岁已经是大师。’”
“他的小说对话非常精彩,我非常喜欢。”
“你发现了一个重点,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海明威把模仿话语推向极端,彻底抹去了叙述的痕迹,把发言权全部交给了人物,并使他占据前台。作者的影子消退了,好象只存在故事中的人,而不存在叙述人、说故事的人,换句话说尽可能不留下讲述的痕迹。”
“这种叙事方式,与所描述对象的距离而言,非常接近;就其所传达的叙事信息而言,显得细致入微。让很多人看了海明威的写作之后,叹为观止。”
“他对生活的观察也超越了大多数人,只有真正的热爱才会懂。”
“他写作上有陷入过低谷吗?”
“1950年后,他的日常生活和文学生涯都陷入了低谷。酗酒还有喜欢冒险的性格让他有了很多伤病,随着时间流逝,他的好朋友一个个离世,也让他心情抑郁。”
“是不是还有个人婚姻问题。”
“这是他生命中必须跨越的问题。”
“有人说他离一次婚,写出一本经典作品。离了四次婚,成就了他一生的荣耀。”
“在他的小说中,男女分离通常是强大的外力,如以极端死亡的形式出现。以《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为例,在第一部小说中,造成杰克和布蕾特分离的是杰克的性无能;第二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因为凯瑟琳难产而死;在第三部小说中,男主罗伯特·乔丹为正义事业而献身。他好像恐惧和女人一起生活。”
“是的,可以感受得到,他对女人的恐惧与憎恨都在书里。英雄都在孤军奋战,即使与女人有瓜葛,最终还是要分离。”
“可是,他最后写出了《老人与海》,里面连一个女人都没有。”
“这让他获得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1954年的诺贝尔奖。书中没有女人也不对。唯一一次提到圣地亚哥的妻子是“墙上一度挂着幅他妻子的着色照,但他把它取下了,因为看了觉得自己太孤单了”。
“对了,我忘记了这个细节。这应该是海明威理想的爱情结局:老夫妻度过了一生的美好时光,善良的妻子已经离世,鳏夫在海边独自捕鱼。”
“他知道自己是孤单的人。”
“这本书里面的单词还不到三万字。”
“在1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仅此一人而已。”
“不到三万字的杰作,会让其他人心服口服?”
“很多经典好像不到5000字吧?”
“可故事永远是故事。”
“对很多人来说,故事就是故事。对于真正热爱阅读和写作的人来说,并非如此。《老人与海》最能体现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手法。语言看似简洁自然,其实包含了精心揣摩和润色加工。”
“这部小说他写了很久吧?”
“八周。”
“这部杰作就用了八周?”
“其实,这个故事来自真实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他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海明威利用了这个素材。”
“真奇妙。海明威自己对这部作品满意吗?”
“他说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他是一个不安于现实生活的人,听说是个间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逻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当然很多人也知道,他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代号是阿尔戈。不管怎样,他最成功的身份还是作家。”
“他最后选择了自杀?”
“是的,这样充满激情的生命不会在床上安然离去,1961年7月2日,他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
“他的一生就是最好的故事。”
“是的,他有着极为丰富的人生。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真正懂得他的人不多。”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索尔·贝楼说:‘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如他所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九洲芳文投稿一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