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四海》预告片,以为又是一部像《飞驰人生》或者《乘风破浪》那样剧情欢快、节奏明亮的片子,看完《四海》正片后,感受到了巨大的孤独感,还有青春甚至年老时的无奈。
“年轻时闯荡四海,年纪大了四海为家”。这句话是我看完这部片子后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的话。我觉得这也是韩寒想要表达的主题吧。
整部片子的基调是深沉的,这也是一部分人看完这部电影后感觉到压抑的原因,虽然韩寒在电影中穿插了激情和喜剧的成分,但依然不妨碍整部片子深沉的基调。就像是一部小说在讲述自身的故事,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讲述自己的过往,这在一定层面上很符合韩寒作家的身份。
我感觉《四海》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欢颂和仁耀等人在海边小镇充满欢乐、激情的日子,后半部分演绎了欢颂和仁耀在大城市广州辛苦奋斗、充满汗水和悲伤的生活。这两部分以欢颂的哥哥欢歌的死为分割点,故事中充满了爱情、友情、亲情、梦想。
纵观《四海》中的人物角色,你很难找出一个大人物,这部片子聚焦于一群小人物的可以说参杂着点梦想和喜剧的悲剧,首先主人公的身世本身就很悲剧,欢颂和欢歌两个人相依为命,仁耀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奶奶相依为命,就算是仁耀的父亲来看望了他一次,也仅仅是作最后的告别,后半部分仁耀去广州父亲住的地方找他时也发现父亲已经成立了新的家庭,这也证明了父亲去见他只是为了向他告别。提到仁耀和父亲仁腾,其中一个小细节让我有所触动,就是仁腾来看望儿子的时候,给他带了小时候喜欢的奥特曼,首先这个举动说明父子俩很久不见了,他对儿子的喜好还停留在儿子儿时喜好上,再次他认错了儿子,这一幕虽然通过父子俩幽默的对话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背后的含义却是悲剧式的,那就是没有父母陪伴的成长生活。其次,作为本片表面上很富有的修塔哥和给仁耀工作的老板(乔杉),看完电影后你会发现他们其实也都是在大城市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这样整部片子的人物命运就特别明显了,韩寒想要表现得就是这群小人物的悲剧式的命运。
其实我感觉这部片子的主线还是仁耀和欢颂的爱情,仁耀深深的喜欢着欢颂,欢颂也喜欢着仁耀,但两人谁都没有先捅破那张窗户纸,就像欢颂说的:我们谁都不要搀扶,除非有人摔倒。但两人都为了给对方的礼物而自己甘愿受苦,直到最后欢颂还没有亲自将礼物送给仁耀就因为意外离开了,这样的悲剧也预示着电影的结束。
《四海》中有一幕也让我深深的触动。欢颂和仁耀在大城市里打拼,欢颂说:城市里楼和楼之间的风好大, 大到我听不到自己说话。虽然对大城市是这样的感觉,欢颂仍然表示自己还是喜欢大城市,因为在大城市你一转身就能看到霓虹,那无数盏灯总有一盏为你而留。其实这是当下一大部分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宁愿混迹于大城市,享受着大城市的热闹,忍耐着背井离乡的痛楚,宁愿选择在大城市里宿醉,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夜晚漆黑一片的农村了。
殊不知,本以为在大城市里有24小时的热闹,却在不知不觉中面对了更大的孤独。
《四海》这部片子有人觉得不好也很正常。因为你在看这部片子时可能完全不知道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就算你能懂一点也感觉模模糊糊,飘飘然的感觉。因为韩寒根本就没有把人物完整的经历表现出来,跳跃性很高,所以一时间让人琢磨不透看的到底是一部有声小说还是一部电影。韩寒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很复杂,想要抓住很多东西,但电影表现出来却感觉什么东西都没有抓住。
我感觉这也是作为作家韩寒的电影特点吧。
总之,《四海》不是出色的电影,但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哲理还是比较让人感同身受的。我自己是把这部电影当做一部有声小说来看的,如果这样想的话,《四海》还是不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