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云端聆听了教育家书院组织的名家讲会,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专家工作小组成员成尚荣先生作报告,题目是《把未来的答案刻在大脑深处,写在现实的大地上》。
首先打动我的,是成先生81岁高龄,依然身体健硕、条理清晰,全程两个多小时,侃侃而谈,充满年轻的活力。就像他所说,“不喜欢别人喊他‘成老’,因为他还年轻”。是啊!年轻不是以年龄来衡量的,是心境决定。只要你觉得自己年轻,那就不曾老去。
成先生观点鲜明,打动人心的话语很多,比如“召唤性结构”理论就是第一次听说,其规定性、挑战性、可期待性、迁移性(带动、促进、推动其他发展)的特点触及听者思维;“未来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总是纠缠,就如量子纠缠,互相碰撞、激荡、整合,形成一个结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我们创造的过程”“在更大的人生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等等,理性的思考加上感性的描述,就是最美的表达与传播。
学有所获,学有所思,不成熟的想法梳理如下:
一、教育者的姿态。
教育者应该有什么样的姿态?是今天的课堂讲着昨天的故事,还是贴地而行躬耕课堂?成先生说,“向上飞扬,向下沉潜,是每个人生活最好的方式。”这是生活方式,更应该是教育者的姿态。从“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到“要给学生一碗水,需要有长流水”,变的是源头活水的需求量,不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与成长要求。江西南昌师范附属小学易艳丹说,他们学校提出的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无论何种表述,传递的都是一个意思:教育者的根基越深,底蕴越厚,能够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就越大。
如何向下沉潜?把精力放在教学上,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把情怀写在校园里,真正做到“一心为教育”“全心为孩子”。向下沉潜需要厚底蕴,扎实丰厚的底蕴来自学习,来自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输入,就不会有新鲜的思想,也不会有更新的理念,更不会有符合时代儿童需求的方法。丰厚底蕴同样离不开反思,离不开总结。经验也罢,教训也好,及时总结反思就可以厘清认知,形成新的有价值的思考,利于改进工作。成先生说,“要阅读、写作,不然思想得不到淬炼。只阅读不写作不行,写作是阅读的总结。”是的,阅读可以让你拥有自己的思维,不至于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把阅读的知识纳入认知框架,转换成自己的思考,就可以成为自己思想驾驭的武器,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外显、传播。
何以向上飞扬?成先生说,“人生不能回头,可以再出发。人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出发,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起跑线,也有不同的起跳板,还有不同的斜坡,斜坡也可以起飞。”不知是否与自身经历有关,泪水濡湿了眼眶。不管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只要愿意,再恶劣的环境都会被清洗如蓝天云朵洁白。难的是,驴入井里,你如何找到起飞的坡度,很重要。
二、教育者的行动。
成先生引用李吉林老师的话,个人以为既是诠释教师角色,又是指引教师行动。他说,李吉林老师称自己是“跳高运动员、竞走运动员”,李老师永远在向上,永远在追赶,永不停歇、永远前行。成先生自己定位是“陪伴运动员”,陪伴着教师的成长。在今天这个“躺平”成了众人所选的时代,老一辈教育家用行动深深地“教育”了我们:教师今日的躺平,就是祸国殃民、贻误未来。成先生生于1941年,近90分钟的报告,30分钟的互动,思维敏捷,视野广阔,中外所学,纵横捭阖,实为我辈榜样。如此,成先生说“我是一棵成长中的树”,永远年轻,永远向阳。
想起李吉林老师以外的两位当今教育家—于漪、洪宗礼。于漪老师说:“我做了一辈子老师,我一辈子学做老师。”一辈子做教师是对教育的忠诚与执着,一辈子学做老师不只是谦逊,还有对专业的永远追求与深度的修炼,于老师是吾辈榜样。
洪宗礼老师说,“我把工作当作学问来做,我要站在讲台上,又要站在书架上。”站在讲台上,是教育、研究的态度,站在书架上是读书、钻研的愿望。洪老师也是吾辈榜样。
想起成先生的书《做中国立德树人好老师》,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精神生命、成长力量会被触发。成先生这本书是疫情期间49天居家隔离生活的“成果”,是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促使下,献给祖国春天众人新生的礼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河南艾瑞德学校李建华校长的每日“校长60秒”一样,永远坚持。这些,都是教师用行动在做教育。
三、教育者的立场。
教育者应该有什么样的立场?什么样的主张?成先生说,“主张是风格。风格是思想的雕塑,思想是风格的血液。没有思想就没有主张,主张是思想性的体现,风格是最高境界。”做校长也罢,做教师也罢,有办学目标、教学主张,就好比前行有灯塔有方向。成先生有本书叫《儿童立场》,阐明了把儿童放在中心的理念,他认为“研究儿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教育服务于学生,就应该走到孩子们中间,了解孩子,倾听孩子,解放孩子,信仰孩子,把自己变成孩子,这样就离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近了。
现在的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杜威强调“儿童是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陶行知认为,“了解儿童和理解儿童都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坚持儿童立场,坚持把你遇到的每个不同的孩子作为教育的原素材去研究、去发现、去培养,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基础教育是为孩子奠定一生基础的,只有底座宽厚而结实,才会有无线可能的人生。
四、教育者的未来。
教育的未来叫儿童。
儿童的呼唤就是民族的呼唤,是未来的呼唤。
教育的未来是人类的未来。每一个当下的儿童必将主宰世界,那时候就是今天的未来、未来的当下。教育者有未来乎?张载云: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也。教育者的未来就是薪火相传、教化千秋,教育者的未来就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
以朱永新先生的一首诗,自勉。
教育是一首诗/朱永新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青春
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
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激情
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
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创造
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
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智慧
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
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
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