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86466/a2ef90d0d159f063.jpg)
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让一个个优秀的企业崛起而又消失呢?我以为是企业原则。
企业原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规范,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这些原则是属于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因果角度理解,属于种子,是发芽的必须条件,但没有雨水和空气,种子仍然不能发芽。
企业的目的是保证系统的稳定
正如一个独立个人如果仅仅从自身出发,无法得出目的,对企业来说,如果仅从企业自身发展出发,也无法得到目的。作为组成社会的有机体,企业的目的是在上下游的整体链接中,保证整体链接的可靠性,进而保证社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不是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而是自身一定承担了这种职能,是企业自身所带的dna。正如一个人体的一个细胞,所依存性,天然是存在人身体之中,保持某个机能,保持某个系统的稳定性。
企业创造客户及财富
从微观角度看,企业就是服务好上下游的价值链,使用好上游,输出到下游。每一个具体的客户/供应商就是企业服务的目标,但正如水向低处流,创造出新的客户、并持续创造财富,是企业的核心之职能。
一开始,企业比较小时,服务于个体,进而是某个市场,然后是渗透到上下游,最后是整个产业。这种发展过程中,企业也面临不断发展和崩解,能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
企业的经济性产出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存在的衡量指标是利润,是kpi,必须满足投入产出比最大的原则。不同企业的对比,经济指标就是最有效的衡量手段。
无论是政府或行业,一旦封锁了这种经济产出,企业没有了这种衡量指标,对内就失去了活力,如同行尸走肉,对外则没有任何竞争力。
企业文化激发员工活力
员工个体,是企业在宏观中最后的受益者,在微观上,企业则需要激发员工活力,使用“心即是理”的人类通过价值观来经营企业,唤醒员工的内在力量,用心去做事情。
《心即理》是一种哲学理论,由宋代陆九渊、明代王守仁命题。“理”在哪里。千古圣贤无不对这个问题苦苦追寻。自唐宋儒学复兴,“理”在何方便成为儒家追问的先秦儒家命题。自唐宋开始的儒家大家,无一不对这个命题给出自己的解释。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朱子的理学观点认为理在物上。另一种是以陆九渊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理在心中。
这种价值观不是老板文化,不是老板的个人价值观,而是不辨即明的客观真理。当老板违背了这种价值观,生搬硬套了个人践行或不见行的理念,都会让整个企业逐渐丧失向心力,成为可以随时被打败,被解散的团伙。
工具:观察任何一个企业从历史行为,从创造的客户,从经济性和员工活力看,就能了解这个企业是否是否能否真正成为百年企业,能否基业长青。这四个组织原则,其重要性也是依次排序,越是重要性高的,则对企业长期发展则越重要。
正如人体会进入病毒,病毒控制的人也会长期生存,最终恶性病毒导致人体的死亡,所以不健康的企业处处可见,而健康的人,没有病毒的人则很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