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什么都想做,什么钱都想赚,但什么都做不成、做不好。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容易犯生态位不清醒的错误,手里的、属于自己的事情做不好,却总幻想做伟人事迹。
有伟人志向没错、也很有必要,但落在眼前也得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
网上会看到铺天盖地的评价公众人物、自以为是的对大公司战略指手画脚,尤其是动不动就议论国政,其实呢,现实中连自己都管不好。
什么叫生态位?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位置。
那什么叫适合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以及与之而生的资源禀赋,每个人的资源属性决定了最适合干的事。
这就要求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聚焦,不盲目耗散在自己做不了的事上,幻想当然是最大的耗散。
生态思维其实也是一种做取舍的策略。
之前著名的3Q大战,360和腾讯爆发激烈的商业冲突,它曾经因为有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因而想在各个领域里去争夺市场,当时有言:腾讯之下、寸草不生,但在3Q大战之后,腾讯发生了极其明显的变化,从封闭的环境变成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互联的生态。他们做了很大的调整,一些原有做得不好的业务砍掉、出售、甚至送出去,只保留最核心的社交和数字、游戏内容。从那之后,腾讯成长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企业,当自己的生态位与别人出现重叠的时候,势必会有激烈的竞争,这是很正常的。
然而很多竞争却是因为对自己的生态位不明确,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清晰的认知。所以就想啥都干,啥都弄一点,最后啥都干不成,因为任何生态位都是有主的,全力以赴都不一定有竞争优势,更何况是水过地皮,只能是耗费宝贵资源。
真正有领导力的就非常明晰自己的位置,唯一的核心就是自己的生态优势。
最典型的就是刘邦,既能结交门阀贵族,又能笼络贩夫走卒,还能充分激发大家的斗志,这才是领导。
《道德经》:“江海之所以为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欲上民者,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想做主角,就先做配角;想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放弃与人争锋、生态位重叠的策略。
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生态里的一个节点,集中时间精力做好自己的节点,慢慢使其成为结构洞,才有可能成长为生态优势。
所有要谋求生态优势的个人或者企业,首先要问的不是我能够在这样一个日益复杂的生态系统获得什么,而要问:在这个生态链中,我能够贡献什么价值,我能够和其他人实现什么样的合作,什么样的协同,什么样的互补,什么样的共赢。
把自己尽可能的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甘于处下。
总想着怎么合作、怎么做大蛋糕、怎么能让参与的人获得更大价值,这本身就是在时刻淬炼制定规则的能力,事不分大小都需要有合适的规则,从小做起,当然就能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如果现有的生态系统所有的节点都已经被占满了,当然就会激烈内卷,而打开新局面的唯一方式是跳出现有系统开辟新世界。
拓荒当然也很难,但属于构建生态的难,内卷的难却是争夺一个节点的难,投入产出完全不是一个比例,孰轻孰重,不难决断,尤其对于年轻人,就要勇于革除旧弊,开辟新规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