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冬岁阑,寒声渐老。时序更替,暖风催春。小城华池,对新年的迎接,从腊八过后就开始了。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仪式。一中虽然搬迁了,但腊月里,老一中的巷口,卖春联的小摊总是如约摆起,鳞次栉比。砚台一方,墨汁些许,毛笔一支,老板边写边卖。只见他心远地偏,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落笔成句。“天地回旋春风早,乾坤运转喜事多。”“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万木荣。”“莺歌燕语春无限,雨顺风调岁有余。”来往的人即使不买,也会驻足观赏上一会儿。华池人对新年的迎接和祝福,似乎都随着这支毛笔在街头上下翻飞。
除了春联,过年也少不了挂灯笼,贴窗花。卖春联的生意人,自然熟知这些传统习俗,不会只卖春联。摊位上,印着“花开富贵”“新年快乐”“新春大吉”等字样的灯笼数不胜数,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单个儿的大红灯笼,也有一串一串的镶着金边,做工考究的小灯笼,它们都在柔柔的东风里轻舞飞扬。还有一沓一沓的“福”字,火红的仿真辣椒串,憨态可掬的“玩偶牛”……
火一样的红,一片接着一片,渲染出浓香的年味。
小孩儿却没多大兴趣在春联摊前停留太久,他们更容易被琳琅满目的零食小吃吸引。
从南亚门口向左右两边看去,各色吃食,尽收眼底。密密相挨着的水果摊上,颗粒饱满的瓜子,“8”字型的花生,朱红的橘子,亮黄的香蕉,红里含粉的苹果,黑中透亮的葡萄,暗红软绵的柿饼……热闹非凡。各色小吃,更是争奇斗艳。炭火架上的烤面筋,微焦喷香;冰糖葫芦,酸中带甜;手工辣条,辣而不呛;炸饼子,油而不腻;米面馍馍,酥黄微甜;软面蒸糕,软而不黏;擀面皮,筋道爽口;酸辣粉,酸辣麻香……
可是,小吃再好,终究不能作为过年招待客人的好酒菜。“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农家人勤劳朴实,总会靠自己的双手去备足上好的米面肉食,用以正月里招待客人。待备够自家吃喝,剩余的农家产品,自然要拿到街市上来卖。一来方便城里人吃到新鲜的农家土特产,二来可以为自己换取些许零钱,买点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举两得。
所以,农贸市场上,总能淘到令人满意的农家特产。家酿黄酒、土蜂蜜、手工洋芋粉、手工豆腐……更有农村人圈养的鸡豚牛羊。羽毛鲜艳的大公鸡,三两只被绑在一起,不时低声浅鸣,似乎在焦急等待有缘买主的降临。杀好的猪肉,按照不同部位依次排列。里脊肉,通脊肉,后腿肉,前腿肉,五花肉,血脖肉,奶脯肉,前肘,后肘,蹄筋,不同部位的肉质不同,烹调时吃法不同,价位自然也不同。牛羊也是按不同部位杀割好,一一摆放,和猪肉一样,等雇主来挑。
辞旧迎新,是大事。人们除了准备烟酒吃食、新花饰品增添喜庆氛围外,还要买新衣新鞋。趁着人们采购年货之际,各大商场、超市、服装店,搞起了“迎新年·庆新春”特价活动。各种羽绒服、棉衣、毛呢大衣……换季大甩卖。而春款的卫衣、毛衫、衬衫……也早已上市,带来春天的气息。勤劳的华池人,忙忙碌碌一年,年末才得空儿休息几天,趁着采购年货,自然要进来看一看,挑一挑,不管买不买,都能一饱眼福,放松心情。
日到晌午,街边的叫卖声,汽车的轰鸣声,理发店里的音乐声,商场里的广播声,零星的鞭炮声,交汇成一首首乐曲,扣人心弦,美妙动听。市井烟火,年味飘香,好不热闹。
但这热闹,比起往年,稍逊一筹。2020,庚子鼠年,新冠肺炎疫情不时在全国各处偷袭,扰人安宁。为力克“疫”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春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外地工作的华池游子,积极响应“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选择不回家过年,很遗憾地没能成为这“热闹”中的一份子。
可他们知道,大灾大难面前,必须理智清醒,大局为重。忍一时思乡之苦,赢一世健康之福。隔开的是距离,隔不开的是牵挂和祝福。
小城华池,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百肆杂陈。人群来往,赶集、买卖、闲逛、阔谈。飘香的年味里,蓝色的口罩随之攒动,诉说着大“疫”面前,华池人民的决心和信心。做好眼下的防护措施,相信待山花烂漫时,口罩终会摘下,换上千家万户如花笑靥。
市井烟火,年味飘香。冬去春来,小城华池,定会更胜昨日,发展强劲,欣欣向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