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做:“当激情与理想相伴时,凡人也能变成英雄;当激情消退时,翅膀也会变成累赘。”
接续上篇,今天复盘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自我驱动,决定命运。很多人都会发现身边总有一些人整天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有些人总是昏昏欲睡,一起锻炼减肥,有人变成窈窕淑女,有人却是效果甚微。有着内在驱动力的人,能够时刻找到自己的刚需,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的人即使中间经历过岔路,也能坚定不移的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最终都会到达想要的终点。只有拥有内在驱动力的人,才能更好地进行持续的学习和成长。
我们如何都能发掘自己的内在驱动力,成为自己的灯塔,做一名生活中的强者呢?以下摘录新叶成长记的一篇网络文章,重温驱动力的重要三点建构。
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率先提出驱动力3.0的概念。他指出:旧有的奖励惩罚式的激发方式已经不再有效,我们必须把我们的驱动力系统升级到3.0 时代,这个新系统的核心不是胡萝卜加大棒,而是自主、专精和目的,也是黄老师说的自主感、可控感和意义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9714780/b3890f1b4da4e368.png)
(一)自主:我做什么,我决定
尼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制即控制自我。也就是说,你要抵制盘踞在心中的欲望,不被欲望所左右,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
自主是指人有选择性的行动,即我们既可以自主又可以愉快地与人互相依靠。
事实上,我们拥有自主的天性,倾向于自我管理。
内在驱动力认为人是会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去负责任的。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 能力、归属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
自主需要,即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自治者,希望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能力需要,指个体控制环境的需要,即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中,需要体验到一种胜任感;
归属需要,即个体需要来自周围环境或他人的关爱、理解、支持,体验到归属感。
如果一个人在这些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行动积极,工作高效、心情愉悦,做一件事情的内在驱动力就很强。小花在游戏公司上班,每天加班到晚上21:00,回来后还兼职自媒体写作,不到凌晨1点都不休息。早上06:00准时起床,跑步30分钟,6:50出发去公司。早先我一直很惊讶于她柔弱的小身躯哪来这么多精力。后来熟悉后才知道她出身于贫寒家庭,妈妈身体又不好,她的目标是在3年内存50万当妈妈的养老金以让妈妈不用再强忍病痛工作。她说她每天都能梦到妈妈退休后颐养天年的欣慰神情。给爸妈安享晚年这个能力需要驱动她自律的完成每天给自己制定的任务。当我们能自由地决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想怎么做,以及决定跟谁合作一起做,这样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充分感受到任务完成时带来的满足感。
(二)专精: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所谓专精,就是我们有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的欲望。
就拿学习英语这件事来说,如果你更看重学习目标,比如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不是表现目标,比如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那么,你就会越发追求专精。专精其实是一种刻意练习的痛苦的过程,你不仅要持续的付出,还要具备超强的意志力。
知名作家格拉德韦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这就是1万小时定律。
刻意练习的定义是:为了掌握某种能力,有意识地付出和努力,投入到某项活动中。
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才能带来大改变。换句话说:下一次永远会表现的更好。
专精,就是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专精强调的不是结果一定要成为领域内的专家,强调的是“投入”的过程。
那要怎么样才能调动我们这种专精的欲望呢?
我们需要创造“心流”!
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米哈伊·西斯赞特米哈伊曾经意外地发现,人们在工作时达到的“最优体验”状态的频率比休闲娱乐时要高得多。米哈伊用了一个新词——“心流”来代替他所发现的最优体验,用来描述那些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刻。人们生活中最兴奋、最令人满意的体验就是他们处在心流之中的时候。
万维钢老师在解读《盗火》时也讲了“心流”体验,是指让人能够全身心投入一项活动,忘记自己,忘记时间,做起事来毫不费力,发挥特别好还充满愉悦感。也就是当所面临的的挑战与能力恰好吻合时所产生的最佳体验。
其实也就是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如果我们全身心融入,沉浸在深度世界里,感到高度兴奋和充实感,仿佛时间都停止,甚至不愿意被打断。
比如我们在影院看电影时,很容易进入电影情境,随着剧情发展,心境也跟着跌宕起伏,暂时忘记时间、忘记地点,忘记我们是谁。或者很多男生玩游戏的时刻,同样会有这样的体验。
当有了想把一件事做好的欲望,人就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
如果想进入那种专注状态,我们就要自己创造达到全力投入的“心流”状态。
首先是任务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太简单没有挑战性,产生无感。太难会有挫败感,产生焦虑。
其次是把工作变为玩乐,人要学会自己找乐子,当进入了玩乐状态,就能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https://img.haomeiwen.com/i9714780/1b4780af7f2e864d.png)
(三)目的:超越自身的渴望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也无法充分调动内在驱动力。
心理学表明,人们对目标和价值的定位高度与由此激发的行动热情和成功愿望成正比,一句话说就是,人的目标越大,其动力就越大。
当然我们需要在自己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面对工作中一个一个的任务和目标,如果我们做的事情太容易,就会觉得没意思,可要是太难做,我们也会崩溃放弃。
只有做比自己现在能力范围稍微高一两个级别,我们跳一跳够得着的事情,才最容易调动起积极性。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任何心理活动都存在着潜能,这些潜能往往能通过特殊的训练释放出来。
当感觉自我良好时,就相应的提高自己的目标;当感觉处于低谷时,就适当的降低目标,追求持续而又稳定的进步。
然而如果制定一些无法影响自己生活的目标,我们不能感受到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有时候又会对一些刚需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万一不需要呢?
这样就导致我们产生了惰性思维,顺带造就了拖延症。
笑来老师强调:“成长才是刚需,为了成长必须做出选择,选择的标准则是,看这次选择能不能让自己积累更多的能力。”
当你真心喜欢某件事,通过这件事真正感受到了好处的时候,它对你来说就是刚需。
因此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刚需,这样才可以保持强大的驱动力。
将目光集中于垫脚就能实现的目标,不断鞭策自己砥砺前行。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习动机和开启心灵,心里有强烈的感觉和动机,便会便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与工具,去学习、摸索,去实现。
自主(自主感)、专精(可控感)和目的(意义感),努力找到自己做事的这三感,就会自我驱动,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