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地史话读书
帝京洛阳有座天津桥,从隋唐延续至今已经上千年

帝京洛阳有座天津桥,从隋唐延续至今已经上千年

作者: 天地史话V | 来源:发表于2019-04-14 18:00 被阅读2次

    洛河市区段,有座著名的桥,名称延续了千年。

    北宋文学家司马光某年路过洛阳故城。看到故城的衰败荒凉,感叹朝代的更替,世事的沧桑。

    《过故洛阳城》

    其一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荡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其二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裾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写诗咏叹的故城即为汉魏故城。

    隋唐洛阳城改变了中国传统方式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使这座城市别具风韵,把城市的各部分与天子联系在一起。

    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天汉银河,把宫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宫”,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叫“天津桥”,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引洛水贯都,以象天汉(银河),横桥南渡(天津桥),以法牵牛”。

    天津桥南北两端,还修建了对称的四所重楼,为日月表胜之象。

    大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唐玄宗便召李白进宫。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李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天宝三载(744年,注:天宝三至十五载、至德年号期间称“载”而不称“年”)夏天,在洛阳,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除了杜小弟以外,在洛阳,李白还和元演成了好朋友。

    多年后,元演当了亳州(即谯郡,州治在今安徽亳州)参军,李白给元演写了一首诗,名为《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诗的开头说: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

    他们在洛阳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纵酒挟妓的放荡日子。李白又偕元演同游汉东郡,后来李白又翻过太行山去了并州,受到元演及其父亲热情款待: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李白长安失意,与元演又一度相逢:

    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

    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

    狂放的李大诗人,多年后还记得洛阳城那个名叫“董糟丘”的酒家,“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这是一个牛皮哄哄的夸张。在诗人看来,有他在,世上就没有一个配称能饮酒的人,这家名为“董糟丘”的大酒楼,就是专门为他李白建造的。

    看来,在饮酒史上,没有最强,只有更强的李白大诗人了。

    《大业杂记》载:“洛水有天津浮桥,跨水一百三十步。”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他在汉魏故城以西9公里处重新选址建起新城。新城南跨洛河,面朝伊阙,这就需要在洛河上建一座桥。

    公元607年洛河有了桥,最初,它是一座浮桥,由铁锁钩连大船而成,跨水长130步。这是我国关于铁链联结船只架成浮桥的首次记载。

    天津桥建成12年后,李密率瓦岗军攻打洛阳,王世充慌忙迎战,这座桥毁于战火。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注曰:“用大船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两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然洛水溢,浮桥则坏。贞观十四年(640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

    武则天时,令韦弘机作天津石桥,桥基为龟背形,以减杀流水冲击。唐代天津桥为石柱桥,杜佑《通典》中云:“其天津桥、中桥石脚。”所谓“石脚”即石墩、石柱,石柱迎水面砌成尖角,可减弱水流对桥柱的冲击。

    即便是如此坚固的桥梁,也有被冲毁的时候,天津桥屡被水毁,屡毁屡建。

    唐玄宗开元年间,建的是石柱桥,又称洛阳桥。桥长三百步、宽二十多步。李白光顾的董家酒楼就在桥头。

    天津桥北与皇城正门端门相应,南岸就是天街,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每到拂晓时分,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尔又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这就是号称“洛阳八景”之一的“天津晓月”。

    白居易故居位于今洛龙区安乐镇狮子桥村东北。

    白居易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生于河南新郑,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病逝于洛阳。他一生与洛阳有着不解的情缘。

    白居易十五岁起就在江南等地颠沛流离。后来进入仕途,又辗转各地做官,东都洛阳依然是他的思念所在。他在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苏、杭二州任刺史时,写下“忽忆东都宅,春来事宛然。雪销行径里,水上卧房前。厌绿栽黄竹,嫌红种白莲。醉教莺送酒,闲遣鹤看船。幸是林园主,惭为食禄牵。宦情薄似纸,乡思争于弦。岂合姑苏守,归休更待年”。

    到了晚年,白居易向一位老友表达心迹:“老爱东都好寄身”,又写下《求分司东都寄牛相公十韵》,请当年的学生牛僧孺帮他落实分司洛阳之事。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生活了十八年,作有关洛阳的诗、文千余首(篇)。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疏傅心情老,吴公政化新。

    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员外携酒同倾

    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

    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飖身似在寥天。

    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

    此处相逢倾一醆,始知地上有神仙。

    天津桥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

    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雪后早过天津桥偶呈诸客

    官桥晴雪晓峨峨,老尹行吟独一过。

    紫绶相辉应不恶,白须同色复如何?

    悠扬短景凋年急,牢落衰情感事多。

    犹赖洛中饶醉客,时时昵我唤笙歌。

    和友人洛中春感

    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

    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人?

    时间到了中唐。有个出生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的诗人,他的著名诗歌《游子吟》,成了唐诗的启蒙诗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出生于大唐天宝十年(751年),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后来由中原而江南,行踪不定。

    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一岁,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往京应进士试。

    贞元八年(792年),下第。贞元九年,孟郊应进士试,再下第。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第。

    在考中进士后,孟郊写诗自叙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到贞元十六年(800年),孟郊为溧阳尉。那首传唱千古的《游子吟》就是这个时期写出来的。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河南尹郑馀庆任盂郊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自此,孟郊定居于洛阳立德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此诗题为“洛桥晚望”,“望见”的是什么?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结句,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黄巢(820—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县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能诗文,精武艺。曾应进士试,屡试不第。

    公元87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参加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王仙芝牺牲后,被推为王,号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公元880年(广明元年)攻占唐都长安,即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后因内部分裂、大将朱温叛变投敌等原因,起义军屡战失利,于公元884(中和四年)自杀于泰山狼虎谷.

    黄巢遗留下来的诗一共三首,其中《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流传程度较广。他还有一首《自题像》与两首菊花诗相比,名气就小得多了。甚至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诗究竟是不是黄巢本人的作品。

    然而也有说黄巢起义失败后在洛阳做了和尚。有一天,他到了天津桥上,当时正是落日时分,感慨万千: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原题注:陶毅《五代乱离纪》云:巢败后为僧,依张全义于洛阳。曾绘像题诗,人见像,识其为巢云。

    曾经轰轰烈烈的大英雄,在天津桥上无人能识,他没想到的是,连他独倚的天津桥,因为他这位大唐历史的事实上的掘墓人的冲天一怒而终于在唐亡后消失无踪。具体时间已不可考。

    黄巢死后20年,唐天祐元年(904年),他曾经的部将朱温用武力把唐昭宗从长安逼迁到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又称昭宣帝)。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五代战乱过后,北宋虽然建都汴京,但仍以洛阳为西京。宋太祖赵匡胤立国第二年,就下令重修天津桥,以巨石为桥墩,高数丈,企盼永固此桥。

    北宋灭亡后,南宋建都临安,此后洛阳永远失去帝都地位,到金代天津桥毁于大火。断桥残础,渐渐湮没在滔滔洛河床下。

    到了近代,军阀吴佩孚竟也不忘此桥,在原桥址旁修桥一座,仍称天津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帝京洛阳有座天津桥,从隋唐延续至今已经上千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us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