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3 阅读:12
一场问天问月的人生感悟
上帝是公平的,无论你高贵抑或贫穷,高矮胖瘦,都会赏你一轮太阳,送你一个月亮。周杰伦对着狼牙月,唱出人生憔悴,发如雪的感叹;老舍对着月牙儿,写出了震撼人心的小说;李白在月圆之夜,水中望月,骑鲸驾鹤,留下太白楼的胜景。另一位世界级月亮诗人苏轼也有不一样的发现。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月光如水水如天,让人幻觉,时间穿梭到宋代,苏轼不禁悄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何人知晓,像他的前辈李白一样好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古有“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哎,时间催人老,让人无可奈何。似乎能感知苏轼率真的性情,和内心对人生的痛惜。
诗人的思绪总是纵横潇洒,天上的长庭里,如梦如幻,是哪一年呢?是否有嫦娥在广寒宫寂寞空舞袖,摇曳生姿?今晚月亮这样圆,这样亮,一定是个好日子,好想御风而行回到月宫看一看,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归去”我本是仙,本该居此精神家园,苏轼一生向往纯洁和平的世界,在飘飘欲仙中畅游天界,转而疑惑那高不可攀的所在,像他的天朝一样遥不可及,想要回去,又怕禁受不了天朝的人情冷暖。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如今却是如此虚幻,没有志同道合,只有孤单。月冷风清,皇恩浩荡,何时能眷顾他这位才华横溢却备受折磨的子民?“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只好举杯邀明月,只能在空旷的庭院独自起舞,明月虽在千里之外,却好似明了我这孤独者的苦恼。 上片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月光在游动的思绪中,在杯箸间慢慢移向西边。夜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不眠的人。本该桂花香里喝酒赏月,赋诗聊天,亲人聚会,其乐融融的时刻,为什么却独在异乡为异客?堂上老母,家中手足该是多么想念,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然而苏轼又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他一面质问,一面又宽慰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有怀念,有祝福,好温暖!脑海中不禁又浮想李白的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乌台诗案后,1076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41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据说宋神宗,也因为这首词中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而深有感慨:“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虽然他后来又贬黄州——惠州——儋州。但是苏轼的豪放与达观在他的词中随处可见,并且独领风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