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介绍的几个规律,都与快乐和心态有关系。我们通常默认“快乐”是一种正面的情绪。但有时候“自欺欺人”或是骄傲自恋也可以带来当事人的正面情绪。究竟是哪种快乐,是积极的还是自欺的,还是要靠每个人对特定状况的评价。
1 快乐定律与幸福定律。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想要的少,是谓快乐定律。当你不是总在想自己是否幸福的时候,你就是最幸福的,是谓幸福定律。
从这两个定律质朴的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们并非严格的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更像是一些人总结的生活智慧。虽然说得浅显,但其实也蕴含着一个常常被我忽视的常识。那就是,快乐与幸福是一个“内在问题”而非“外在问题”。
快乐与幸福是内心的状态。我们都容易承认,“获得快乐”并不像“比赛得分”那样,是公共性的,有统一标准的现象。快乐与幸福都是描述人内心状态的词汇,只不过我们在生活中,似乎总喜欢像寻求比赛得分一样寻求这两样事物的“标准统一答案”。因此会根据宣传和媒体的倾向,选择财富、权力、美貌、特殊经历、特定生活配置或是休闲娱乐方式作为客观的快乐标准,并以此为目标。
这些宣传就像广告一样,但却不指向特定的商品。因此我们会有意识地对广告保持怀疑态度,却对其背后夹带的“快乐标准”毫无防备,轻易地将特定的标准与自己的感受挂钩。
快乐定律所描述的“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地多,而是因为想要的少,就是试图将“内在标准”强调为快乐了标准。当然,这句话看起来好像是对自己生活状况的妥协——因为无法获得更多,所以只能委曲求全地甘于平凡,少想一些。如果人们不甘于“压缩自己的欲望”,是不是永远都无法获得快乐呢?看来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的欲望真的是自己的欲望么?还是别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欲望?是被广告和消费社会拟造的需求,得到之后瞬间无感的需求,还是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需求呢?
“幸福定律”强调不要寻求“幸福”,也是在强调要真正观察自己的需求。我们生活中谈到“努力”“奋斗”“寻求”的时候,多是指向一些外部成就,而内心的东西仿佛不必努力,不必打磨,也不必反思,自己的内心似乎保持最原始的状态就是最好的。因此一旦开始追求“幸福”“快乐”之类的内在事物,就会因为与“内心”相关的知识储备和反思的缺乏,被社会与宣传轻易引导,偷偷改掉自己的本心也不自知。这时候,多想多错,倒不如放弃“寻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