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读书哲思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作者: 星原结伴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20:59 被阅读111次

    整理|星原结伴

    心流体验,让生活变得幸福快乐。

    1.认识心流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幸福快乐的秘密。

    幸福快乐的秘诀在于工作与爱”。能为幸福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是三个学科: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而浮现于人们的追求面前,而只不过表现为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带现象。

    所谓“心流”,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它的特征是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会忘记自己,忘记时间的流逝,你能体察到所有相关的信息,不管工作多复杂你都毫不费力,而且有强烈的愉悦感。

    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严格的自律带来幸福快乐,例如每天晚上坚持跑步。有实验证明全神贯注减轻了脑力负担。

    心流较强的人能关闭其他资讯的管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接收闪光的刺激上。注意力集中、专注是心流的关键。能造就心流的活动,大多还需要当事者自觉自愿,乐在其中.。人生要的不是最后终点的结果,而是每时每刻点点滴滴成长的过程。

    产生心流的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回馈,能力与挑战的平衡。

    当人心中有个目标,又有足够的“巧力”时,他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会在自己可见的范围内,他的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叫作“挑战”(或更确切地说,应是“见猎心喜”)的力量。没有目标性,对大量信息的判断以至于无法产生决策,最后产生困扰。

    按照技能、挑战两个维度,技能正好匹配难度,产生心流,技能超过挑战,活动会变得无聊,挑战超过技能,活动会让人陷入困境。

    “攀岩的神秘就在于攀登本身;你爬到岩顶时,虽然很高兴已大功告成,而实际上却盼望能继续往上攀登,永不停歇。攀岩的最终目的就是攀登,正如同写诗的目的就是为写作一样;你唯一征服的是自己的内心。

    体育具备造就心流的最佳条件: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回馈,易学难精带来的上不封顶的挑战性。音乐和体育是并重的,音乐能打动人,在于我们给其创造出的意义。

    刻意练习无法产生心流体验,刻意练习是为了提升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心流是体验,刻意练习是行为;刻意练习发生在技能准备阶段,而心流体验发生在技能表现阶段。人们进行刻意练习的动机是提高技能;而心流的动机完全不同,心流的本质是令人沉醉与上瘾的,

    心流不是注重技能的提升,强调的是忘我的状态。技能提升的阶段需要面临巨大的痛苦,需要不断克服困难,不可能产生愉悦的体验,心流发生在掌握一定技能之后。

    心流有使人上瘾的魔力,精神熵暂时消失的感觉,是产生心流的活动会令人上瘾的一大原因;上瘾产生心流的活动也有可能导致负面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就不是从一般的意义上将瘾看作病症,而是比较和区分各种可以上瘾的活动,择其善者而从之。

    2.心流,快乐的源泉

    幸福,我们追求其他目标——健康、美貌、金钱、权力,无非也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

    人何时最幸福?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但也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在这种难得的时刻,我们会感到无比欣喜——一种渴望已久的宝贵体验,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这就是所谓的“最优体验”。

    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由此可见,我们需要通过挑战进入心流区

    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当事人心甘情愿、纯粹无私地去做一件事,不掺杂任何其他企求。经由研究某些会产生心流的活动,诸如运动、游戏、艺术、嗜好等,就比较容易了解人们感觉幸福的原因了。

    如果一个人不靠信仰支持,试图仅凭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幸福,很可能会从极致的生理快乐,或社会公认的最具吸引力的事物着手。因此,财富、权势与性就成为他们奋斗的主要目标。当欲望达成,产生幸福愉悦的体验,这是不存在的,欲望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通过追求欲望产生心流也绝无可能。

    人类不满的根源

    人类不满的根源,来于生存,与自然作斗争,与其他人竞争。欲望,永不满足,嫉妒、自负,一个人沉溺于竞争中,就没有时间去研究离目标究竟有没有更近一些。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一些人尽管物质条件不够优越,但仍然能改善生活品质,不但知足常乐,也常能使周遭的人生活得更快乐。这种人充满活力,愿意接纳各式各样的经历,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对别人及周遭的环境有强烈的责任感。不论多么烦琐艰难的工作,他们都能甘之如饴;他们从不厌倦,能轻易克服任何难题。他们最大的长处就是,对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如。

    自我的执着

    自我的执着很耗费精神能量,因为它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觉得备受威胁。一受到威胁,我们就必须用知觉检视自我,以了解威胁是否真正存在,应该如何应付。比方说,在街上漫步时,我发现有人回头笑嘻嘻地向我张望,正常人的反应是开始担心:“有什么不对吗?我是否显得很可笑?我走路的样子很奇怪,或是脸上有污点?”每天好几百次我们都得到类似提醒,察觉自己浑身上下都是缺点。这种事情每发生一次,精神能量就为重建意识秩序而消耗一次。为别人得奖而嫉妒,为没参加比赛而懊恼。都会消耗精神能量。

    善用自己的体验

    我们从小就以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未来。父母教孩子养成好习惯,为的是长大后对他们有益;老师向学生保证,无聊的课程日后有助于他们谋职;公司主管告诉新员工,要有耐心,努力工作,因为有朝一日会晋升为主管—然而在漫长的晋升之路尽头,退休的时刻也会同时到来。爱默生曾说:“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一个穷困的小女孩也从童话故事中学到:果酱和面包永远是明天的事,今天就是吃不到。

    人的每个欲望——从性欲到侵略,从寻求安全感到接受改变——几乎都成为政客、教会、企业及广告界控制社会的手段。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君主为招徕壮丁参军,承诺士兵可以在征服的土地上奸淫掳掠,而现在的征兵广告则邀请年轻人去“看看世界”。

    如果我们学会在不断向前推进的体验中找到快乐与意义,社会制约的重担就会从肩上自动滑落。当奖赏不再受外在力量管制时,权力就回到了个人手中。再也不必为追赶不到的目标而孜孜以求,或是在每个无聊的一天告终时,盼望明天会更好

    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建议用“明确目标”、“即时反馈”、“匹配难度”三个原则来改造一些任务,例如,《断舍离》中提到的房间整理技巧,减少无用物品,带来及时的愉悦反馈。让整理房间这件事变得愉快。

    不论做什么,重要的是确立一个目标,集中精神能量,注意回馈,确定挑战与自己的技巧水准相称。早晚这样的互动会发生作用,心流体验就随之出现。 

    描述心流最优体验时,最常提及的一点就是时间感跟平时不一样。

    控制意识

    控制意识,就要做到意识自律。一个人若能充分掌控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生活品质势必会提高;

    一个人应该如何消除焦虑与恐惧,摆脱对社会奖赏的患得患失之心呢?控制意识才能控制体验的品质。意识使用率决定生活品质

    开车之类的简单工作都可以变成反射动作,变成习惯,让心灵有余裕处理更多的数据。让很多事情成为我们意识的一部分。

    生活的需求仍然迫使我们花大约8%的清醒时间吃东西;还有大约相同的时间照顾身体的基本需要,如清洗、穿衣、剃胡须、如厕等。这两类活动就占去意识15%的空间,而且在这些时段里我们没法从事需要较多注意力的活动。

    仅仅学会控制一时一刻的意识状态,还不足以把所有的存在都化为心流体验——我们还必须有个整体目标,使日常生活中每件事都具有意义。可以把自律当做整个人生的整体目标,体验自律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

    目标不假外求

    确定目标,一个决心考名校的人一定知道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一个决心穷毕生之力找出治愈癌症方法的人,通常也一直知道自己是否距离目标更近。

    戈特弗瑞自小跟母亲很亲近,他的童年回忆充满了快乐与温馨。然而在他未满10岁时,母亲就罹患癌症,极为痛苦地死去了。这孩子大可从此自艾自怜,变得十分沮丧,也可以用愤世嫉俗的面具自我防御。然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把癌症视为生平最大的仇敌,发誓要打败它。他从医学院毕业后,就致力于钻研肿瘤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人类克服癌症威胁的努力当中,有显著的重要性。个人的不幸遭遇再一次转变成广泛的挑战,在个人培养迎接这场挑战的能力同时,其他人的生活也能分沾到好处。

    心流体验的自成目标,“自成目标”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写作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为了赚钱而投资股市,不算自成目标的行动;但若是为了证明自己有预测未来潮流的能力而玩股票,却可以算是——即使两者最后在金钱上的报酬分毫不差。如果教导小孩儿为的是把他们培养成良好的公民,也不算自成目标;但是若为体会跟小孩儿沟通的乐趣而教导他们,就是自成目标了。从表面上看来,这两种情形不分轩轾,不过真正的差别是,在自成目标的活动中,一个人可以完全为行动本身而投入全部心力,否则他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行动的结果上。自成目标的体验也就是心流。

    外科医生接受长期的训练,是基于外在的期许:济世救人、赚大钱、功成名就等。运气好的话,过一阵子他们就会找到工作的乐趣,这时他们的工作也就具有自成目标的性质了。深入当中,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乐趣,进入心流区。

    一定得时时刻刻重新评估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要让习惯和过时的智慧蒙蔽、阻碍了进步的可能。重新评估自己的写作过程,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断尝试新的写作模式。

    所有的心流体验都是如此:目标与努力之间有对应关系。开始时靠目标证明努力的必要,到后来却变成靠努力证明目标的重要性。一个人结婚是因为找到了值得终身厮守的伴侣,如果他的表现一点儿也不像要终身厮守的样子,婚姻就会渐渐变得不值得维系了。

    内在冲突是注意力分散、难以分配的结果。欲望及不协调的目标太多,竞相争夺精神能量,应付这种情况唯一的方法就是挑出最基本的目标,把无关紧要的枝节目标剔除,并为保留的目标排定先后次序。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基本的法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行动式生活”和“反省式生活”。

    集中注意力

    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

    注意力失调不仅妨碍学习,也使心流体验不易产生。控制不了精神能量的人,既无法学习,也找不到真正的乐趣。我们需要把精神能量放在该放的地方。

    注意力失调与“过度包摄刺激”是因为精神能量太过飘忽不定,妨碍心流的产生;而过度自觉或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正好相反:注意力太狭隘而缺乏弹性。这两种极端都使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处于两极的人找不到乐趣,学习常感困难,因此也就丧失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注意力比较有弹性的人,能轻易重新调整体验结构,更常达到最优体验。

    约束注意力,不把精力浪费在不具建设性的思想或活动上,像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妒忌等。所有失序的现象都强迫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不再发挥预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

    某些程度的注意力必须腾出手来消除危机,用于处理其他事务的注意力就相对减少了。

    心流活动

    作曲、攀岩、舞蹈、航海、下棋等活动为例。这些活动传导心流的效果特别好,因为它们的设计本来就是以实现心流为目标。它们的规则原本就要求学习新技巧,有一定的目标,提供回馈,使控制成为可能;

    所有心流活动,不论涉及竞争、投机还是其他形式的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简单地说,它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这就是心流活动的关键。

    对很多人而言,诸如工作、带孩子等活动,比游戏或绘画更能产生心流,因为他们能从平凡的活动中,找到别人找不到的乐趣。

    心流体验,需要挑战与技巧的平衡。尽全力接受挑战,并达成目标,即有可能产生心流。最优体验多半来自个人能力与机会之间的平衡。假若挑战的难度过高,会令人深感挫折,接着是担心,最后产生焦虑;如果挑战太过容易,你的能力绰绰有余,继轻松之后,你就会感到无趣;若挑战难度低、个人能力也不足,当事人的态度自会趋于淡漠。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塑造异于平常的体验与感受。

    乐趣的出现

    乐趣的出现主要有八项元素。一般人回想最积极的体验时,至少都会提及这些元素中的一项,或是全部。首先,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其次,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第三和第四,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第五,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第八,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

    能带来乐趣的活动经常是为挑战而设计的。数百年来发展出的游戏、运动、艺术或文学模式,都无非是为了给生活添加乐趣。

    在健全的文化中,生产性的工作与日常生活必需的例行公事同样能令人满足,一位舞者在描述自己精彩的演出时表示:“当时注意力完全集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什么也不想;只是专心做一件事,全部活力畅流无阻,你会觉得轻松、自在而精力旺盛。”

    在困顿中体验快乐

    索尔仁尼琴在列弗尔托沃监狱的一名难友,把世界地图画在牢房的地板上,假想自己横渡欧亚大陆,前往美洲,每天只走几公里路。我也想起以前的一段经历,兼职的时候,流水线上重复简单的动作,但脑子里自说自话,复习知识。

    即使所有希望都破灭了,我们还是得寻找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围绕着它重新整顿自我。那么,纵然在客观环境里沦为奴隶,主观上仍然保持自由,最不堪的情境也能转变成心流经验。

    改善生活品质

    从每天的生活体验中创造乐趣,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质。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一是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

    比方说,安全感是幸福的一大要素,买一把枪、装一组坚固的锁、搬到治安较好的地区、对市政府施压要求加强警力或鼓吹社区重视犯罪问题等,都不失为增进安全感的方法。这些不同的反应,目的都是要使环境与我们的目标更契合。另一个给自己更多安全感的方法,则是调整对安全感的定义。如果我们并不期望拥有绝对的安全感,承认危险不可避免,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就照样能活得很愉快,不安全感对幸福构成的威胁也会小得多。然而,这两种策略都不能单独采用。改变外在条件一开始可能很奏效,但一个人若控制不住自己的意识,过去的恐惧与欲望很快就又会浮现,并唤醒旧有的焦虑,即使到加勒比海买一座小岛,满布武装保镖和警犬,也不能创造内心的安全感。

    4.心流之乐

    爱之乐

    人类行为直接或间接都靠爱的需求来推动。我们洗澡、穿衣、梳头,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很多人工作的目的就是养活配偶,维持家计;而我们努力争取地位与权力,一部分也是为了赢得别人的爱与仰慕。

    另外,我们要知道,性趣不等同于爱,性趣只不过是肉眼看不见的基因的一招布局,完全在操纵之中。深陷其中的快感并不能带来幸福的体验。

    思维之乐

    一个美国南北战争迷不需要人要求,就能把大小战役的日期背得滚瓜烂熟;如果他对炮战特别感兴趣,他大可只注意炮兵发挥重要作用的战役。

    一个熟知诗歌韵律或微积分原理的人,就可以不受外来刺激控制,无视外界发生的一切,自行创造一连串有秩序的观念。当一个人学会一套象征体系,并且有能力加以运用时,他就在心灵之中建造了一个随时与他同在、自给自足的世界。诗歌韵律、微积分原理就是内心的一个世界。

    心灵若能自成一套规则,对正常生活也大有好处。缺少内化的象征体系的人,很容易被媒体宰割。他们容易被宣传家操纵,被演艺人员安抚,被推销员蒙骗。看了一些书,不就是为了去构建心灵的一套规则,能在自己低谷的时候给自己力量。

    现在如果做一件事得不到报酬(即使少得可怜也好),就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年满20岁的人专心致志写诗,除非能因此赚一笔钱,否则就会遭人轻蔑。事实上,也只有少数才华洋溢的人才能靠写作名利双收。为写作而写作,不能说是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给心灵一种表达途径,让一个人用方便记忆的方式,记录事件与感受,以便在日后重温。它也是一种分析与了解体验的方法,一种建立体验秩序的自我沟通。

    身体运动之乐

    登山时你全然不会想到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活动自成一个世界,吸引你所有的注意力。一旦进入状态,世界就变得十分真实,完全在你的控制之下,成为你的全部。”心流的专注,加上清楚的目标和即时的回馈,确立了意识的秩序,从而产生无穷的乐趣,而永远没有精神熵的心理状态。

    真正给人带来乐趣的并不是控制本身,而是在艰难状况下行使控制权的感觉。熵越大,混乱程度越大,精神熵越大,自我控制感越低。只有在个人力量能左右结果时,才能确知自己握有控制权。

    与之相对的是控制致幻,个人能力不能左右结果但还是产生控制的幻觉,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赌博的人。赌博的人往往自以为能未卜先知——至少在赌博的目标与规则下可以做到这一点,而这种不能自拔的控制幻觉,正是赌博最吸引人的地方。

    科学之乐

    意外的科学成就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波兰的劳恩堡教堂任牧师时,完成了星球运动理论。天文学对他的神职事业毫无帮助,他大半生获得的主要报酬是美学上的;他提出的模式有简单之美,远超过托勒密那套烦琐复杂的旧模式。伽利略原本学医,投身越来越危险的实验,无非是因为诸如固体重心位置的推算使他觉得乐在其中。牛顿在取得学士学位后不久,就完成了他的主要发现,因为1665年他自剑桥大学毕业时,正值瘟疫盛行,学校被迫关闭,牛顿下乡暂避,过了两年无聊的生活,只好专心研究万有引力的理论打发时间。拉瓦锡被公认为“现代化学之父”。法国大革命前,他在税务机关工作,参与农业改革和社会计划,但那些已成为化学经典的巧妙实验才是他的最爱。伽伐尼从肌肉与神经如何导电的基本实验中悟出电池的原理,他一辈子行医,至死方已。孟德尔从事神职,他为遗传学奠定基础的实验,其实是源于对园艺的爱好。迈克尔逊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在他去世前不久,有人问他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测量光速,他答道:“因为太好玩了。”还有,我们别忘了,爱因斯坦最重要的论文是他在瑞士专利局当小职员时完成的。以上不过是从众多伟大的科学家当中信手拈来的几个例子,他们并不因为自己不是专业人才,没有大量经费撑腰,就让思路受阻,他们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罢了。

    一个业余科学家,并非为了要跟专业科学家竞争,而是用象征的训练手法扩充心灵的技巧,在意识中创造秩序。在这个层次上,业余学术研究也能自成一家,甚至比专业者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旦业余者忘了这个目标,用知识来支撑自大,或取得物质利益。

    工作和休闲之乐

    庖丁解牛在心流之下工作是发挥人类潜能的最好方法。心流体验发生在对活动专精的时候。

    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懂得善用闲暇的人。有效利用闲暇时间,去创作自己的作品,而不是被动的去看别人创作出的音乐,电影,名画。不要浪费自己的意识能量。

    人际之乐

    生活的品质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我们如何体验工作以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英国哲学家培根引用一句俗语说:“喜欢独居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倒不一定是神,但一个人若能从独处中找到乐趣,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心灵程序,不需要靠文明生活的支持——亦即不需要借助他人、工作、电视、剧场规划他的注意力,就能达到心流状态。

    要先有积极的目标,才能使父母子女集中精神能量,携手努力。以上的目标可能很广泛,而且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例如计划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建一幢理想的住宅、让孩子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或在现代的世俗社会中奉行某种宗教理想而生活。家庭若要使这些目标变成助长家族成员复杂性的互动关系,必须通过独特化与整合的过程。所谓独特化,就是鼓励家庭中每个人发展自己的特质,发挥最高的技巧,并建立个人的目标。整合则正好相反,它确保一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也能影响到其他人。如果孩子以自己在学校的表现为自豪,家中其他人也会表示关切,并以他为荣;如果母亲觉得疲倦沮丧,家人会试着鼓舞她。在一个整合良好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把彼此的目标放在心上。

    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无条件地为他的幸福奉献,他就能无所畏惧地去探索这个世界;否则他就只好抽出一部分精神能量来保护自己,这样他能自由运用的精神能量就少了。

    挫折中自得其乐

    学会创造意义,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创造意义可以理解为就是建立心灵秩序,建立一个内在的精神世界。

    一个人一生中好运连连的时候,可说是微乎其微,每个愿望都实现的可能性更可谓是等于零。所有人早晚都必须面对与目标相违背的情况:失望、罹患重病、财务困境,到头来还有不可避免的死亡。这些事都会产生消极的回馈,造成心灵的失序。它们都对自我构成威胁,并破坏它的正常运作。如果受到严重的心灵创伤,一个人可能就无法再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目标上,自我就此失去控制力。重大的伤害会使意识陷入一片混乱,当事人可能就此丧失心神,也就是产生各种精神官能症。在比较轻微的状况下,饱受威胁的自我能继续生存,但不会再成长;它在攻击下畏缩,退居自卫的屏障之后,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中茫然度日。

    懂得如何把无助的状况转变为新的心流活动,并加以控制的人,会为自己找到乐趣,在考验中锻炼得更坚强:第一,不自觉的自我肯定。深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像毛主席说的,回荡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第二,注意力集中于外界。危机迫在眉睫时,我们自然会动用精神能量自卫,但这种内在的反应不见得有助于适应状况。它往往反而使内心的混乱加剧,削弱反应的弹性。注意力向内集中时,精神能量都被自我的关注与欲望吸收,很难再去观察周遭环境。懂得如何把压力转换成充满乐趣的挑战的人,很少花时间想到自己,他们不会把所有的能量都用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上,或为受社会制约的欲望烦恼。第三,找寻新出路。应付造成精神熵的状况,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阻挠我们实现目标的障碍上,消除它,并重建意识的和谐,这种方法比较直接;另一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整个状况,包括自己在内,探讨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目标,寻求不同的解决之道。


    5.心流也有其局限性

    心流活动会让人上瘾,精神熵暂时消失的感觉,是产生心流的活动会令人上瘾的一大原因。这样产生心流的活动就有可能导致负面的效果:虽然它还能创造心灵的秩序,提升生活的品质,但由于上瘾,自我便沦为某种特定秩序的俘虏。也要避免心流活动上瘾。

    比起其他的刺激——阅读、与别人交谈、发展嗜好等,电视最能提供持续且易得的资讯,帮助观众整理注意力,而所需要的精神能量又非常少。一般人看电视时,不用担心游移不定的心灵强迫他们面对私人的问题。不难想象,一个人一旦确定了克服精神熵的策略,再要求他改弦易辙就很困难了。

    一定得先改善实际物质条件,然后心流才能对生活品质有所裨益。换句话说,最优体验只是锦上添花,健康与财富才是根本。只有巩固“根本”以后,心流才有助于创造生活的主观满足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ci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