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马拉松如火如荼地进行,跑步的春天已经来了!上周跑圈又出事了!上上周,在西安国际马拉松的赛场上,于半马20.8公里处,一男子倒地失去反应,经过专业人士的努力救援,患者已经苏醒,但泉州市一名男子在夜跑时突然倒地,路过一名护士立即急救,最终没有醒来,永远倒在了他心爱的跑道上,令人惋惜。为什么跑圈猝死事件层出不穷?我的总结如下:1、准备不充分,跑量不足,仓促上阵。2、经验不足,只知道仗着体力充沛肆意冲刺,要根据天气、赛道、以及个人状态合理分配体能。3、一味攀比,追求数据,赛场上盲目躁动的氛围,让人难以把控,一旦与人暗自较劲,容易带沟里。4、训练不够系统,平常跑在自己舒适的区域,很少拉长距离,也很少练核心,到了高强度的比赛,显得无所适从。5、很少体检,不知道自己的心脏、心血管是否健康。

我们的学员定期体检,平常训练都是有氧为主,跑在舒适平稳的节奏里,提升有氧耐力,偶偶拉速度,跑跑长距离,个人觉得,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以玩玩的心态,偶偶追求一下成绩,没什么问题的,但必须聆听身体的声音,不要忙练、瞎练,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从有氧基础练起,说白了!平常必须以慢跑为主,注重核心,适当长距离,随着体能的提升,慢慢过渡到,有氧为主,速度为辅,兼顾力量训练,举个例子,如果一周跑四次,前期三次慢跑,一次长距离;后期三次有氧慢跑,或有氧节奏跑;一次速度训练;必须依照心率区间进行,对于我来说,有氧慢跑,心率维持120~140之间,有氧节奏140~160之间,至于速度训练,比赛场上的配速快个10~30秒就够了!比如,比赛配速430,速度训练配速420~400就够了!对于业余爱好者压根儿用不到无氧区间,所以没必要极限冲刺,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就好。

业余爱好者常犯的错误就是:该慢不慢,该快不快。
1、该慢不慢,说好的有氧慢跑,一会慢跑,一会有氧节奏,一会加速,转瞬之间,就整成了混氧,必须悠着点儿,稳定配速,按慢跑的节奏跑。
2、该快不快,一直跑在自己的舒适区域,一旦跑得难受,身体很抗拒,如果要比赛,想追求成绩,速度训练必须整起来。要想速度顺利进行,必须合理强度,分配体能,不能肆意冲刺。你可能345的配速能极限冲刺一公里,但把配速调整到400,你可能hold住10x1000米,跑后刚刚好,何乐而不为?
3、长距离拉不长,是因为依据自己的节奏跑,一旦体能耗尽,就难以为继,必须把速度放慢,跑在自己轻松、舒适的节奏里,慢摇,看风景。
4、一跑就伤,一跑就疲惫不堪,是因为你的体能很难跟上你目前的运动量,说白了就是过量了!超出身体的承受范围,必须做减法,发挥身体70%的能量即可。

业余爱好者,尽量跑得鸡贼一点,不要拼到气喘吁吁、体力透支,因为有些伤病是不可逆的,那种拼到直接累瘫倒地,即便休息一周,估计很难满血复活,这种跑法最伤身,而且跑一次,少一次,到了一定年纪,可能就伤病缠身,一旦打光身体的所有的子弹,就不得不告别战场,细水长流才是王道啊!有些菜鸟跑者,没有运动基础,一旦肆意冲起来,无异于勇闯鬼门关,运气不好,可能一命呜呼,摄氧量低于35,一定要多跑有氧,轻松、舒适、平稳、有力的那款,适当地练习一下力量,只有打好基础,身体好比啥都强,数据终究虚无缥缈,我们的初衷,是为了强身健体,绝不是透支身体,换取所谓的PB,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注重内心的感受,慢跑依然很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