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几次去柏柳村都因道路改造,到大坪后要绕道举州、过笕。从大坪到举州由原来的四米五的村道刚刚拓宽改造成六米五的四级旅游线路,路况好,车开得也舒坦;而从举州到过笕还是原来四米五的村道,就窄了许多,好在车辆不多,加之以前没走过,有点新鲜感,也就不感到困顿,但终究是要多绕一段路,多开几分钟,总觉得不方便,心里巴望着“点管线”能在八月初如期完工,实现通车。
昨天出差一回来就接到柏柳村干部电话,说“点管线”已经通车了。于是,今早便驱车前往。经过大坪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崭新的沥青路,虽没全部完工,路间、边沟还在施工,沥青也差最后一层没上,但小车在新路上开得平稳,视线开阔,沿途丛林密布,时有茶园错落其间,可谓是远看青山多妩媚,身在青山悠然行,不一会就远远看到一个崭新的门楼耸立在路口,中间大门上面刻着由时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题写的“中国白茶第一村”七个大字,两边小门上分别刻着由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陈绍军先生题写的“白茶祖地”“筱溪故里”,告诉你柏柳村做为福鼎大白茶的“祖地”,在福鼎的茶业版图上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说这个门楼是由柏柳村的茶企捐资四十多万建成的。
进入门楼后沿着一段新改造的缓坡,小车徐徐而下,到平缓处,豁然开朗,这个隐没于山间的世代白茶乡——柏柳就展现在你眼前。山峦叠嶂,群山环绕,满眼是翠绿,漫山是茶园。柏柳,这个因茶而兴的村,处处弥漫着沁人心肺的茶香,处处孕藏着茶乡历史绵长的古韵。
徜徉在一百年前红极一时的“柏柳街”上,如今虽然没有了当年“通街茶酒米粉味,彻夜羊蹄驮脚声” 的繁荣景象,但那些老旧而又具有浓浓古韵的民宅,依稀可见在明清时因茶叶鼎盛而发展起来的众多茶坊、米粉坊、酒肆、商铺、客栈及“财主厝”的影子,鹅卵石铺就的有些闲寂的老街小路,静静述说着柏柳悠悠的茶史,带着我们去探寻具有历史底蕴之茶马古道和茶村典故。
在门楣上写着“凤池衍瑞”四个充满灵性大字的“梅筱溪故居” 后院,有一座是一代茶人梅筱溪走南闯北,走过世界许多个地方后,回到村里建造第一座具中西合璧䪨味的小洋楼,现虽已荒废,老宅内庭的门窗、柱子已斑驳,古老的雀替上优美精致的图纹,仿佛述说着那些无限美好的往事,体现着梅筱溪当年的辉煌。
沿着茶马古道,我们仍可清晰见到石马岭宋代摩崖石刻、马坪亭、横溪石拱桥、水尾宫等文物古迹。历代文人还流连于这恬静秀丽的田园风光,饱览其间山色,为柏柳写下了二十二景诗篇,记载着茶叶世家的传奇往事和人文故事。
斗转星移间,当年的盛景已不复存在,但柏柳村与茶的故事还在继续着。如今,以茶出名的柏柳村,以茶为媒,进一步挖掘二十二景和梅筱溪文化,整理编纂了《古䪨大柏柳》,把柏柳村打造成为福鼎白茶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规划建设白茶文化广场、完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大对福鼎白茶发源地的文化宣传展示,努力把柏柳村打造成有文化特色的田园综合体茶村,探索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同时,近年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贯通村中水系,打造“一溪三桥、活水穿村”的景观,恢复了原有石板路,逐步修缮了古民居、古门楼、古井、鱼池等原生态面貌,多方面展示古文化、古建筑特色,进一步彰显灵秀之韵,以生态宜居的乡村美景展示给世人。满目的茶山,茶香飘荡,整洁的民居, 温馨静谧,一派自在清和的景象,处处洋溢着悠久的白茶文化和深厚的人文气韵。
盛夏八月,一池荷花,在清风中起伏,婀娜摇曳,点缀着荷塘身后的白茶作坊,远远望去像一幅古典的水墨画,让这座进深36.5米、阔46米、占地面积约1679平方米,沿袭着清代民居建筑风格的大厝,更加典雅、端庄,一幅“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的景象。门楣上苍劲有力的“远茗韵宸”四个大字以及四周青砖黛瓦的围墙述说着悠悠的茶史。进入大门,天井左右有鱼池和花卉,摆放着制茶的晒具,体现了古作坊百年的历史风貌,也全面展示福鼎白茶传统的工艺,告诉我们它曾是福鼎首家以制作、经营福鼎白茶为主的手工茶叶加工作坊。为此,央视电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曾在这里取景拍摄。如今,古作坊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已不仅仅是手工茶叶加工作坊,还是不少直播团队青睐的网络带货的直播平台。为传承百年白茶非遗技艺,谱写乡村振兴崭新篇章,柏柳村将于8 月20日在这里举办“第二届福鼎白茶非遗制作技艺传承节”。
来吧,朋友,8 月20日不见不散,让我们共享“第二届福鼎白茶非遗制作技艺传承节”的文化盛宴,也让我们循着历史深处的那一缕清香,走进云崖深处,去探寻一段悠悠的白茶记忆。
来吧,我在柏柳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