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重平等,东方重尊卑”:中国文化中的等级观》一文的读后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五伦中的四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都体现着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不平衡的特点。而当朋友关系发展到结义兄弟时,上尊下卑的不对称机制便会通过“兄弟”一伦的规范而发挥作用。
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的关系模式。《水浒传》梁山泊众好汉之间的等级差别。
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在封建王朝时期,皇帝可以随意剥夺其臣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此类推,县、乡、村、家长以权力论尊卑。这样造成了一个循环:武的,通过造反夺取权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卑到尊。文的,“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通过科举制跳龙门升官发财,咸鱼翻身。这是脱离底层的不二选择,这两种成功的比例是望穿秋水。前者是以生命为代价,后者是十年寒窗耗年华。
这种流动机制在改变个人地位的同时强化了尊卑上下的等级结构本身,因为每一个历尽艰辛爬到上层的人,都自然会尽力维护尊卑之等级,以便自己可以充分享受苦尽甜来的满足。
这在家庭生活中便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的变本加厉;在科举制度中是“十年寒窗苦,终为人上人”式的踌躇满志;在官场上则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迫不及待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利益回报。
从蛤蜊炖蛋时的大白到军机处,三、六、九等的等级观,官场上雪崩式的腐败案,不真是历史的延续吗!总之,从伦理规范、资源配置、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诸方面,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再生产着尊卑上下的二十四级差异,并由此形成了我们的传统社会结构,使其无法转型变成现代文明社会所需的社会结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