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3:10睡,5:02起床
习惯于有事说事,就事论事。很欢迎开诚布公地讨论事务,哪怕是尖锐的批评。
有好多情况,大家是欲言又止,“点到为止”,太隐诲。或者憋在心里,有言不发,一言不发。
其实,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做事,要想做好,就得直面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然后逐一化解、解决,然后走向完善,日臻和谐。
二、继续读王琳 朱文浩《结构性思维》(37-57)
结论先行。
分类清楚。“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相互独立,要求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分类是在同一标准(或维度)上,要有明确区分,不可重叠;完全穷尽,是指所有的部分都完全穷尽,这意味着全面、周密,没有遗漏。
排序逻辑。
上下对应。
三、继续读祝勇《最后的皇朝 革命前夜的大清王朝》(377-418)
袁世凯对朝廷怀有二心,是因为朝廷从未把袁世凯这样的汉臣当作自己人,只是在皇亲国戚们难当大任的时候,拉他们出来充当炮灰。正因如此,袁世凯才能接连背叛他的恩师李鸿章,背叛光绪,背叛大清朝,最终背叛民国,而丝毫没有任何心理障碍。他从来不需要谴责自己,更无须经历吴三桂式的撕裂与挣扎,因为他不过是将朝廷对他的所作所为如数奉还而已。
这样的“偶然”,在晚清历史中层出不穷:如果汪精卫的刺杀没有被一个深夜出恭的人偶然发现,如果坐镇武昌的湖广总督瑞溦没有听到炮响就屁股尿流地逃命,如果暗杀吴禄贞的计划破产,如果在炸弹之下,死于非命的不是良弼而是袁世凯,后来的历史将呈现何种面貌,都无法想象。当我们在一百年后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貌似强大的历史,竟然是那么脆弱,在各种力量的扭结中颠簸向前。至少,历史可能折入其中的任何一个岔路口,任何一个岔路,都可能像树枝一样,越分越远,而最终远离自己的主干。然而,历史对于所有的假设都无动于衷,它就是这样在经历一个接一个的“偶然”之后,一步步推进到今天。
辛亥¥年是神奇的一年,不仅体现在它出人意料的颠¥覆¥性结局中,更体现在缺一不可的历史链条中——如果没有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清廷紧急抽调湖北军力入川镇压,就没有武昌起义的乘虚而入;没有武¥昌起¥义,就不会使士绅阶层终于有了一个与他们曾经效忠的朝廷撕破脸皮的机会,他们当然不会浪费这样的机会,南方各省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下纷纷独立;没有各省独¥立运¥动,就不会有南北议和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而袁世凯的最终倒戈,正是在这两者的共同挤压下完成的。所有这些,是社会各阶层对帝国施加给他们的压力的反弹,他们在同一时段密集地发生,并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这一链条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在这场革¥命中,革¥命¥党是一种原发性的力量,它在完成了第一推动之后,导致的连锁反应,最终使大清帝国灭亡。革¥命是一个孤傲的风筝,借助于社会的风力,才扶摇直上,刺破青天。辛¥亥¥革¥命是“墙倒众人推”产生合力的结果,有西方学者将它称为“全民¥革¥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