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098天,2023.02.16
先看下面的对话:
甲版:
孩子:妈妈我不想上学了,上学没意思。
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说和做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听到孩子的声音?
我猜,一般情况下,当妈妈们听到孩子说这话时,下意识的反应是惊讶、生气、紧张、担心,然后紧接着就是否定和说教。如,怎么能不上学呢?上学是你现在的第一要务,不上学了,你以后吃什么、喝什么、怎么生活……然后,孩子越听越烦,越听越越不谈定了,心想,自己随意的一句话,就上纲上线,最后,干脆真的不去上学了,看你能怎样。
乙版:
孩子:妈妈我不想上学了,上学没意思。
妈妈:哦,怎么啦!是哪里不舒服了吗?快,让妈妈看看。然后,然后大家猜猜看,随着亲子之间的互动、交流会怎样?孩子该上学上学、该干嘛干嘛。
我们来看看乙版的妈妈,先关注了孩子这个人,而没有在意孩子说的话。即先放下“话”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和情绪,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也没有把孩子说的话当真。
当然,一百个妈妈有一百种回应的方式,因为每个家庭氛围、教育理念、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同,也决定了不同的但适合自己的回应方式。但我想如果我们不希望什么事情发生,那么我们在不了解情况时尽量不要从我们的立场、理解、以为的去发表意见、说教、否定、指责,而是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尝试着先听听孩子的想法、看法以及安顿孩子的情绪感受。因为情绪出不来,道理进不去,那说教、唠叨都是白费口舌,不仅起不到正性作用,甚至还会其反作用。比如二十岁左右的孩子说我不找对象,以后也不打算结婚。作为父母听到这的反应是什么?再如,孩子说我想考某某中学(如果这个中学不是当地人公认的好中学),作为父母听到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实际上,孩子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想通过说传递自己当下、此刻的情绪、感受,进而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或许只是一时的抱怨、即兴的负性情绪、就刚刚发生的事不舒服感受,而此时家长们往往反应过度,下意识就将一时的、变化着的、不确定的当成既定的永不变的事实即定数,同时也不自觉地联系到自身(没面子、失败、抬不起头等)孩子的未来而产生焦虑、担忧、愤怒等情绪,而促成了孩子“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一时的想法。也就是“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是家长们把它当成了问题,结果问题真成了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