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邦,由于影视剧以及众多传记书籍的影响,刘邦的形象,通常都是陈道明这样的中年大叔,或者封面上直接一个老年皇帝的画像。
刘邦与秦始皇差不多同岁,中年开始创业,他与项羽的对决,就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老流氓VS一个二十多岁年轻贵族的戏码,这似乎已经成了人们对于刘邦众多的认同事项之一。
其他还比如刘邦是个混混、喜欢骂人、对儒生无礼、军事能力不强、虚情寡义等等。
然而在日本史学名家佐竹靖彦力作的《刘邦》一书中,这些说法并不准确,甚至有些都不成立。
就年龄而言,佐竹靖彦推算,刘邦创业时,并不是中年大叔,而是二十九岁,只比项羽长五岁而已。
至于刘邦嬉笑怒骂,对人无礼,是他作为丰沛集团老大,笼络人心的手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让他那样去骂。他骂完后,总有后续的笼络动作在等着你。
《刘邦》这本书里的亮点有很多,除了刘邦的年龄之迷,刘邦能得人心的原因深度解析,还有丰沛集团的形成,垓下之战的地点错误等内容。
但我在这里想说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汉初三杰中张良、韩信,以及另一个谋士陈平,在诛秦灭楚大业中的贡献,以及张、韩与刘邦关系的变化。
只能说,刘邦得天下,时也命也,当时的天下,也只有刘邦是时代,是那些英杰最好的选择了。
一、张良:为了让他实现我的梦想,愿意奉献一切
1.张良与刘邦的关系
与很多人来投奔刘邦时寂寂无闻不一样,张良在遇到刘邦之前,就已经是名满天下。
博浪沙锥杀秦始皇,误中副车,因为韩国被灭,家族五世相韩的张良,早在刘邦起义之前,就已经把反秦大业抗在肩上了。
但张良默默努力多年,终不见成效,即使天下掀起了反秦风暴,韩王已立,但并不是一个能完成反秦大业的人。他后来来回奔波,能让韩国复立已经不错了。
而张良长相阴柔,面如女子,自己不适合成人主。
等张良在留县遇到刘邦后,面对刘邦身边的众多人才,良好的反秦团队基础,张良选择了把反秦的梦想,托付在刘邦身上来完成。
而除了一致的反秦梦想外,另外一个选择刘邦的原因是,张良说什么刘邦都能听懂,采纳。
后者对于张良这种高智慧的人才来说,太少见了,也太珍贵了,太有利于他们挥洒才智了。
想想你遇到一个领导,不管你提什么方案,对方不是听不懂,就是不照做,你得多憋屈?
所以张良说,刘邦的智慧是天授的。
两人相遇时,刘邦刚刚起兵不久,地盘也被手下反叛,正想去找张良正在效力的楚王景驹求救兵。可以说,刘邦这时连个小势力都不算,他连根据地都丢了。
这个时候,按照《刘邦》里的观点,张良已经四十三岁,刘邦大概三十岁。这种相遇场景,并不是小年轻拜会江湖大佬,而是完全相反。
张良丰富的阅历,独特的相貌,清晰的思路,强大的气场,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的掌握,完全震慑住了刘邦。
刘邦此时对这种形势,大脑还是一片空白,刘邦因此向张良请教,二人一番详谈,互相欣赏,张良已经默许自己加入了刘备集团。
从这个角度看,张良并不是像萧何,曹参一样,一开始就是刘邦的下属,也不像韩信那样,无处可去,只能投奔刘邦来发挥才智,张良并不是无处可去,无人可辅佐。
他来辅佐刘邦,不只局限于刘邦部下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合伙人的角色。
很多事情,都是张良自己还在楚王景驹,韩王信手下时,就为刘邦做下了,刘邦更多的是有求于他。
2.张良的贡献
此后每个关键时期,都是张良出奇策化解局面,不下于六次:
• 张良为相遇时的刘邦出谋划策,夺回丰邑;
• 刘邦西向攻秦时,分别献策夺取重要城池关隘:南阳郡治宛城,峣关;
• 鸿门宴前和鸿门宴中,献策救刘邦;
• 项羽分封诸侯时,用财货为刘邦争取到汉中之地;
• 刘邦出关中时,作书迷惑项羽,使之不能及时西来;
• 在刘邦败退下邑,无计可施时,献策封土给韩信、彭越,英布,联兵制楚;
• 阻止刘邦分封六国贵族的行为;
• 其他还有在陈下决战前,让刘邦实封韩信;劝都关中等功劳。
从这些功劳,我们可以看到,刘邦诛秦灭楚的大业中,很多关键节点都是张良在救命,刘邦对其言听计从,张良说什么,刘邦就马上怎么做。
可以说,张良把他对天下形势的掌握,他的才华和资源,甚至项氏对他张良本人的信任,都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刘邦,为刘邦争取利益。
因为张良救国项伯的命,再加上他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行为,本身也是贵族出身,这让仰慕英雄的项羽,一直都对张良恭恭敬敬。
借助这层关系,张良有一半的功劳都来源于此。
3.刘邦的回报
当然,刘邦也对张良给了足够的回报。
刘邦称帝后,承认张良的功劳,称他运筹帷幄,决胜於千里之外。分封功臣时,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被张良推辞,只选择了与刘邦相遇时的留县作为养老之地。
在汉初功臣中,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外,封万户的只有萧何、曹参,而刘邦竟然给出张良三万户的封邑,可见刘邦对张良的功劳,认识的也很到位。
张良辅佐刘邦灭秦灭楚建汉,一身余愿完成,再无牵挂,功成身退,只有吕后为了巩固汉惠帝地位时,才让张良又出了一策,算是汉初功臣结局最好的一位。
二、韩信:战场上的英雄,权力场的败兵
1.韩信的性格特点
韩信与刘邦是不同的两个性格。与刘邦交友广泛,随机应变,热情洋溢的性格相比,韩信显得更为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爱憎分明,不懂人情。
尤其是后两者,在一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韩信早年曾经在一位亭长家里蹭饭,但韩信看不明白人家亭长夫人的脸色,能够一蹭就数月之久,直到被亭长夫人逐出门外。
韩信成为楚王后,给了曾经对他有一饭之恩的漂母千金,却给了亭长百钱,就因为当初被逐之故。
而且与刘邦有很深的权力欲望不同,韩信对名利没什么要求,更加淡泊,他更关心自己的才能能不能得到施展,这导致他看不清自己在权力场的位置。
在天下形势、军事策略、调兵遣将,韩信永远是沉着冷静,头脑清晰,但在权力场中,他太幼稚了。
这是他的弱点,反而恰恰是刘邦的强项。这样的性格,深深的影响了韩信。
2.韩信甘于为刘邦所用的原因
韩信在项羽那里多次献计而不为所用,到刘邦这里,被萧何推荐后,他当着刘邦群臣,多次问刘邦自己与项羽对比的问题。
刘邦不仅不怒,反而坦然承认自己不如项羽,而且还能主动问计于他,身体甚至因为想知道答案,有些微微前倾,这可是韩信在项羽那里,如何都不会产生的场景。
刘邦的这些表现,让韩信对他刮目相看,内心激荡不已。
此后刘邦同样寄出了他大方的手段,拜韩信为大将不说,还给与了他丰厚的待遇。与刘邦同等等级的衣食,车马,宝剑,服饰等等,再加上原来的提拔,这让韩信深感刘邦的知遇之恩,愿意为他奉献聪明才智。
其实,这是刘邦驭人的手段,他不仅对韩信如此,对郦食其,对英布也是如此,先打击,后给好处,超出你期望的好处,让你为他折服,他已经玩这个炉火纯青,这是刘邦能得人的手段之一。
3.韩信的贡献,刘邦的防备
韩信对刘邦的功劳极大,从汉中出兵到陈下之战中,所有的关键战役可以说,几乎都是韩信指挥的。他在自己独自开辟了第二战线,而且还成为给刘邦提供兵源的“奶牛”: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得以东出;
• 攻灭三秦,占有关中;
• 彭城战败中,韩信保全一军,并破楚军追军,挡住楚军攻势;
• 独挡一面,灭魏、代、赵、燕、齐五国,为刘邦赢得天下形势;
• 不断的为从荥阳战败的刘邦提供久战之卒;
• 大破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楚军主力;
• 指挥汉与诸侯联军在陈下合围项羽,打败项羽。
有功劳如此,而韩信最后身死族灭的下场,的确是让人心疼。
刘邦是一个权力场的高级玩家,他曾经在荥阳等地战败后,一次次的用伪装的方式,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带走了韩信手下的士卒,韩信都没觉得有什么。
但韩信灭齐之后,郦食其的下场,让韩信对刘邦有些失望。
4.韩信迟疑参加陈下之战的原因
在韩信灭齐时,刘邦曾派了他的辩士郦食其去游说齐王投降,趁着齐王投降,韩信偷袭了齐地,郦食其因为没有来得及脱身,而被烹杀。
这个是刘邦的手段,为了获得齐地,刘邦能同时派几路人出击,而且不顾及手下人的牺牲,毁约也要获得齐地。
现在刘邦又故技重施,他已经与项羽讲和了,又要毁约,让自己进兵,围攻项羽。
这让韩信陷入了对刘邦深深的怀疑,刘邦如此背信弃义,玩弄诡计,还值得他这样的英雄效忠吗?郦食其的下场他已经看到了。
所以当第一次刘邦派人来催他进兵时,韩信迟疑了,虽然最后还是对刘邦的忠诚,战胜了这种迟疑,韩信最后还是出兵了。但韩信的这次迟疑,已经让刘邦对他无法原谅了。
这才有了后来的刘邦不断逼迫韩信谋反,韩信最后身死族灭。
可以说,在战场上,韩信是英雄,在权力场上,韩信就是一个败兵,他跟下面的陈平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对比。
三、陈平:好色贪财,那是你对我的误解
1.好色贪财之辈
在秦末汉初,有很多著名历史人物,都是做的赘婿,包括张耳、陈平,得靠岳家扶持,对自己的功业有很大助力。刘邦不是入赘,但迎娶吕雉情况也基本相同。
陈平家贫,相貌英俊,却博学多才,不事生产。
与刘邦一样,他的行为,得到了嫂子的厌弃,只是与刘邦哥哥不置一词相比,陈平的哥哥把嫂子休了。
陈平的名声得到一位张姓大户人家的关注,家里多金,女儿貌美,但多次克夫。
陈平察言观色,得知准丈人对自己青眼有加,在给人主持礼仪时,展示了自己的水平,成功入赘。
这种入赘的现象,在当时挺正常的,大户人家有钱,想找有才的人当靠山,钱助人力,得到这些钱财,他们能够进行更广阔的交游,建立更多的关系网,这在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秦末时,对个人和家族的事业都更有助力。
刘邦,张良,陈平都是如此这般发展的案例。
所以说,想做赘婿,也要自己先有水平,不要只看别人多金貌美,也不是谁都有本事能获得的,克夫也不是谁的命都能抗住的。
陈平得了岳家之助,在秦末战争中,先是投入了项氏的阵营中,最后因为职场倾轧,找人推荐,转投刘邦,拜为典护军,也就是节制诸将的角色。
这当然容易得罪人了,诸将都说陈平贪财好色,连他在家就与嫂子私通这样的话都编出来了。
刘邦大怒,斥责推荐人,质问陈平,推荐人的回答是用人要用长处,即使他贪财好色,只是小节,而你要用的是他纵横捭阖方面的才华。陈平的回答是,没有钱就办不了事,你如果不信我,那些钱财我都没用,全部归还,自己也不干了,回家养老。
我看到这里发现,这不是简单的用才用德问题,而是现在的长桶理论,有长处就多发挥长处,只要长处做到无人替代,你的地位就无人可以动摇了。
有准备的成为赘婿,多使用自己的长处,而不必太在意短处,陈平的这些事迹,对现代人的成长也有借鉴意义。
2.陈平的贡献
刘邦马上明白了陈平的意思,不再追究。那陈平在刘邦阵营中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陈平的功劳有很多,在灭楚之中,关键时刻有两个贡献:
首先,施行反间计,离间项羽君臣。
既然刚上任不久就被告发贪财,陈平后来就专门给刘邦讲了要钱有什么用。
楚汉战争后期,刘邦亲自统军与项羽在荥阳一线拉锯,但总是挨打,被楚军四面包围,轮番攻打。
在荥阳时,他为刘邦分析了项羽团队中的骨干人员,并且指出他可以用反间计离间这些人员,与项羽离心离德,前提是要花费数万金。
刘邦一听,大手一挥,给了四万金,随便陈平使用,不问支出情况。要知道,秦灭六国时,秦间姚贾贿赂六国权臣,也只用了万金左右。可见刘邦能够得到这些英雄豪杰的拥护,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果然,项羽的谋士范增因为反间计,离开了项羽,最终病死,项羽少一大助力。
其次,帮刘邦逃离荥阳之围。
有一次汉军实在守不住荥阳了,陈平只能献策帮助刘邦跑路。他一边派人向项羽请降,并安排众多女子在前,将领纪信假扮刘邦出降,一边自己与刘邦从其他城门出逃,帮刘邦死里逃生。
另外,张良设计使诸侯军合围项羽时,陈平也参与了。
相比于张良,陈平的职业生涯明显更长,他在汉朝建立后,还立有其他功勋,包括献计擒拿韩信、解除白登之围、平灭诸吕等,最后在汉文帝时成为丞相。
3.善于谋身
前面提到韩信的下场,与之相比,陈平在谋身这一技能上,要比韩信强多了。
陈平职业生涯从楚到汉。在楚,因为谗言,被迫跳槽。在汉,又经历了被诸将告发,以贪财好色为名的信任危机,最后得以站稳脚跟。在后来的吕后掌权中,陈平又装糊涂,搪塞过关,吕后去世后,联合周勃等功臣集团,铲除诸吕,扶汉文帝上位。
可以说,在每次权力漩涡中,陈平都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正确的判断,最终全身而退。至于韩信,或者对刘氏的效忠,都是陈平谋身,应对眼前困局的一个工具而已。
四、项羽VS刘邦,谁是时代最优解?
人们看待历史,总是用上帝视角。从这几位不同结局英杰的选择来看,也许刘邦并不完美,但已经是他们当时最好的选择。
他们都接触过项羽,从君者角度来看,项羽做的并不怎么好。
在治国理政方面,项羽性格残暴,嗜杀好斗,迷信暴力,不懂政治。荼毒关中,以力威压诸侯就是证明。
在听言纳谏方面,韩信曾经多次献策,不为所用,陈平因为谗言所害,只能逃离,连范增最后都无法劝谏项羽。
从笼络手下来看,项羽打仗一直依靠的,只有楚地军民。手下有功时,代表功名富贵的大印拿在手里反复揉搓,就不舍得给。而且天下诸侯,因为他的强势,最终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刘邦在这几方面,几乎完全是跟项羽反着来的。关中约法三章得人心;对手下谋臣武将的建议,分析判断后,能言听计从,敢于放权;笼络人心,更是拿手技能,看家好戏。
这个世上并没有完美无瑕的君主,当世的英雄,能选的只有这两位,瘸子里面挑将军吧!
我们从后世的角度来看,会为投奔刘邦的英杰们的结局而惋惜不平,比如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异姓诸侯王,但他们站在当时的世界里,已经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了。
对于人才来说,最难熬的是有才难展,没有平台来供他们驱驰,一旦有,他们便沉浸于放飞事业,其他来不及考虑,或者顾不得上考虑。
对于自己的人生结局,他们有的想要割据一方,有的想要高官厚禄,有的想做富家翁,有的想归隐山林,那都是后话,眼前他们要的,就是上场,出击。
刘邦当时能给他们马上上场的机会,并且言听计从,任他们放手施为,给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这对他们来说,就是粉身碎骨以报的知遇之恩。
如此看来,刘邦,他虽然不是完美的君主,但已是终结那个时代的最优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