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描写赤壁,《赤壁赋》里写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怀古》里就成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怎么回事?究竟哪样才是赤壁真正的景象?
象由心生,景缘情起。不明白这个道理,会去猜想,是不是时间问题,秋天的水量跟夏天没法比;会去推测,恐怕观察点不一样吧,一在岸边,一在河中。都有可能,但是都不必追究。因为在这里,首先要遵循的,不是“真实”原则,而是审美的原则。也就是说,苏轼写《赤壁赋》与《赤壁怀古》,见到的江水无论是何模样,都可以在这里写的是“水波不兴”,在那里变成了“惊涛拍岸”。
换言之,你跟苏轼一块游览赤壁,未必所见景象就一样。你会有你自己的关注点,有你自己的感触,生发,也就有了自己的赤壁景象。汹涌澎湃还是宁静平和,波光粼粼抑或浩渺无边,总是表达的需要。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
艺术源于生活,但不意味着等于生活。好多人读《荷塘月色》,以为清华园里的荷塘,就是美丽得这般如梦如幻:清幽僻静的煤屑路,亭亭的叶子,碧天里的星星般的莲花,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满心欢喜地来参观,大失所望,就怀疑,就责备朱自清撒谎。这锅,朱自清背得冤。
喜欢这样较真的人,不少。《赤壁赋》课本注释道:“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苏轼所游的是黄州的赤壁矶,并非赤壁大战处。”真是画蛇添足,煞风景!
这么注释你是几个意思呢?你想告诉我们苏轼傻冒,去了个错误的地方表错了情?你想批评苏轼做事不严谨,没考证清楚哪里才是赤壁?去武昌赤矶山湖北赤壁的游客多了,写出什么传诵千古的名句吗?你以为你现在去的就是真正的赤壁?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一百年后会不会也有考据癖专家说,你们都错了,其实赤壁在江西?
考古自然是一门很讲科学的学问,但用它来讲文学艺术,不是正道。索隐派分析《红楼梦》,再严密,再旁征博引,都嫌裹足掣肘,牵强附会。我现在讲课文,生活时代创作背景什么的,全都不讲,也是走了另一个极端。
反对用太“科学”的眼光来看文学,就会用很“文学”的眼光来看世界,用审美的原则来评判人物,就会迂腐,不合时宜。报刊提到即将上任的那位总统,原先是“口无遮拦”,“丑闻缠身”,现在是“最不可预测的总统”,最“率真”,“最有可能改变现状”云云,当真是莫名其妙,很有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味道,不知所谓何人。
我们希望天人合一,自然景物能与我们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应,但若难以天人相应呢?我们希望一个伟大人物又真诚又良善又美丽,但若不能兼得呢?“真”与“善”太难辨别,还需要时间,等考古学家和思想家去证明,我还是用“美”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吧。无数的先哲先贤,都躲在这里“水波不兴”,该容得下一个小小的语文老师,也躲在这里“清风徐来”吧?
说到这位新总统,我与周围的朋友存在严重分歧,我们大致分成旗帜鲜明的两个阵营:一方认为他长得像河马,而另一方,则坚决认为他更像狒狒。至于他究竟是准备在古巴还是印度边境砌墙,理他!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