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
从语源的角度来讲“文”、“文章”和“文学”三个概念。
- “文”描绘的是一个胸前画着图案的人,所以 “文”字,最原始的涵义就是文身。
- “文章”原本是指“文”和“章”两件事,但它们都有“纹理”的意思。
- “文学”的意思是“人文学科” ,如果说一个人通晓文学,是说他熟悉典章制度。
所谓文学性,就是文字作品的形式美,纯文学就是文字的形式主义。
一、断发文身
1、“纹身”的“纹”其实是“文化”的“文”。
- “文化”的“文”是一个象形字,一个胸前画着图案的人,原始涵义就是文身 。
- 蛮族“断发文身”,华夏文明的人留着长头发
2、“文”的引申义,表示纹理
- “指纹”的“纹”也应该写成“文化”的“文”。
- 纹理一般都呈现出一些模式,从这个意象出发,有了“天文”和“人文”等词汇。
- “纹”可以当成一个会意字来看,绞丝旁表示丝织品,“文”表示纹理,结合起来就是丝织品上的纹理。
- 人的身体显然不是丝织品,所以“文身”的“文”不应该有绞丝旁。
3、“文章”
- 古文提到“文章”,原本指“文”和“章”两件事,都有“纹理”的意思。
唐诗描写古剑:
“文章片片绿龟鳞”
形容剑身上面锻打出来的花纹像是“片片绿龟鳞”。
二、文学
1、《昭明文选》在中国历史上正式确立“文学”的观念。
(1)“文学”一词早已有之,但意思不是文采,而是条理
孔子门下有十大弟子,分别属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大门类的楷模,后人统称为“四科十哲”,其中最佳“文学”弟子是子游和子夏。
- 这里的“文学”是“人文学科” 。孔子: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这里的“文”,似乎有了一些现代汉语里“文学”的意思,要想“言之有文”,就是要把话说出花儿来。但这种理解很可能是错的。
《左传》记载,孔子:
“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语言用来表达心意,“文”用来完成语言,如果不说话,心意就没人知道,说的话如果没有“文”,就没有传播力。
从上下文来看,不是文采,而是有理有据、有条理。
三、真正讲文采、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标榜文字的艺术性,要等到萧统的出现。
- 《文选》的选择标准就是今天所谓的文学性
- 《文选》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选本
- 思想性不重要
四、形式主义
- 深刻与否是衡量思想性的标准
- 高尚与否是衡量道德的标准
- 思想和道德,都不是文学
- 纯粹的文学,就是语言的形式美
- 只要形式够美,就是好的文学
- 文学就是形式主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