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阻碍了你的表达
说话和沟通是我工作的刚需技能,我也喜欢研究我周围口才厉害和不厉害的人,反复琢磨到底是什么拉开了不同人的口才差距?
经常听到的回答是:我表达能力欠缺是因为我内向、普通话差,知识面不广。
这其实是误区。
1) 内向不是问题。
很多表达力比较强的人,其实他并不是非常外向的人,比如董卿。
她不是一个外向的人,不擅长与人交际,和人打成一片。
撒贝宁说过,有时看董卿的背影觉得挺落寞挺孤独的。
但她可以hold住大型的主持场合,可以和嘉宾们侃侃而谈,应对突发时衔接自如,表达流畅,没有卡顿和冷场。
有人讲,我内向所以我紧张,导致我不敢跟别人说话。
那你回忆一下:
表达障碍时,是因为怯场不敢站出来讲?
还是说哪怕你能站出来,其实也讲不出啥金点子。
如果是前者,其实你的表达没问题,只是胆量问题,多当众讲一讲,你就是一个演讲和表达高手。
而大部分情况是后者,就算有勇气,也成不了站那地、说那话的人。而且,因为成不了,所以没底气,恶性循环。
2) 普通话不好不是问题。
中国有13亿人口,普通话好的有多少呢?
其实普通话高水平的只是一小撮,大部分人的普通话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除非你是要去做一个播音员或主持人,把话说得字正腔圆、咬字清楚是开口的刚需。
否则,普通话不好真的算不上一个理由,只要你的普通话没有差到让别人听不懂的地步,就成不了你表达的绊脚石。
机场里常年播成功励志学,屏幕上的马云侃侃而谈,周围很多年轻人都听得热血沸腾。
我迄今为止还没有见过哪个在旁边指指点点,说马云的这个普通话不咋地。
我们都不怀疑,马云是一个表达大师,演讲大师。普通话不标准又怎样?无关宏旨。
我普通话也有瑕疵,但是我讲过很多培训,上过很多课,学员很受益很喜欢,就够了。
你所讲的内容的价值远远高于你音准的价值。
3) 知识面不广不是问题。
面对一个领域里的精英,通常你只有听的份,只会点头,因为你对那块领域不精通。
但是问题在于,在那些本不需要专业领域的场合下,如果你还是不知如何开口作答,脑袋跟不上对方节奏,开口混乱没条理,那就真的不是“术业有专攻”的问题了。
那是你的底层逻辑没搭建好。
举例:勤能补拙。
但是你在读书的时候,班级里应该有这样的同学——每天笔记记很多,学习很认真很刻苦,就是成绩不好。
也总有这样的同学——没花什么时间,就把知识点掌握了。
对于前者,为什么勤没能补拙?这个问题跟知识面无关,看看你是不是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2,能理解,才能表达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别人说了半天,你确实每个字都听得清,但是就是听不懂。
一般是分为这么几种情况。
1)谈话内容有距离感。
比方说你是一个学物理的,他跟你讲生物化学,他讲得天花乱坠,你也不一定能了解其一二。
虽然你耳朵听了,但是你大脑处理不了这个信息,只能被动接受,化不成主动表达。
这没办法,你就只听就好了。
2)不会抓关键词。
开同样一个会议,有的人就能抓住重点,有的云里雾里。
听同一堂课,有的人能抓住重点,有的人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却不知道怎么提纲挈领。
很多表述者,可能没法精准地告知你他的问题是1、2、3。
你要透过对方的形容词、连接词、冗余词,在断续讲解的片段里,去试图搞清楚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小学语文中每篇课文都要提炼中心思想,其实它的用处在这里。
你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我确认下,你刚才讲的是不是....”。
如果对方说No,他也会来给你进一步补充信息或纠偏。
总之,正确的理解对方才是第一要义。
3)耳朵和脑瓜没并联工作。
脑瓜转得快的人,无时无刻不在转,真的。
反应快的人,在听别人说话时,耳朵和大脑在并联工作,而不是串联。
有的人是串联算法——先是耳朵听,跟着别人思维往前走,之后再琢磨对不对,抓抓中心思想,最后考虑怎么回应。
大脑处理这些环节都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串联算法的效率非常低。
如果你跟别人用微信或者QQ,那没有问题,你大可以想好之后去敲打出来,还可以修改完善,甚至用表情符号替代表意空白。
QQ上的谈情高手可能实际上很木讷,很不善言谈,这就是原因。
之要给你足够多的时间去处理和修正对话,任何说话都不是问题。
关键是活人见面交谈,留白时间不够多,也不允许你一直delete,否则傻不傻啊——别人说完,你愣在原地十秒钟才接上茬。
留白间隙很短,你需要及时回应,如果嘴巴张开的时候,大脑并没有把以上环节处理好,你自然就说不出来子丑寅卯了。
让大脑勤于开动,并把处理信息的时间缩短,这就是反应快的秘密。
3,会思考,才能更好地表达
1)思考的深度
我把它定义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你以为你以为的其实并不一定是你以为的那样——这就是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最佳诠释。
在接受一则消息时,你有没有分析过产生这一局面、这一结果的原因,以及原因背后的深层逻辑?
你究竟能问出几层为什么,这个就是思维深度。
讲起来有点抽象,我举个例子。
2014年,滴滴和快的进行过打车补贴大战,那你想过为什么吗?
很多人回答:他们是竞争对手,在竞争客户群呗。
只有那些具备思维深度的人,才能深入考虑这些问题:
滴滴和快的竞争,背后实际是谁的竞争?
腾讯和阿里为何要抢占这块领域?
为何移动支付成为竞争高地?如果失去这块高地,需要怎么调整发展策略?哪些业务模块受影响?
如果获得这块高地,是不是会形成垄断?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赢家是否存在客户痛点?未来的竞争者应如何破除壁垒,后来居上?
2)思考的广度。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从思考维度来讲,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差的时代。
说最好,因为你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只要有热点出来,各个媒体就会发声,多维度的发声避免你陷入单一思维定势。
我为什么又说它是一个最差的时代呢?因为它极度考验你的认知。
事实只有一个,但媒体发挥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很可怕的一点是,你看这篇报道觉得有理,看那篇也有理,看谁都对,哪怕他们的意思是相反的。
那是因为你的逻辑和认知跟不上,只能随大流。
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下。
比方说,郎咸平和缪空姐争夺财产的故事(不知道的自行百度),对于这样一个娱乐八卦,都有太多可以解读的点:
为什么婚外情通常不持久甚至狗血?
只因为“婚内财产”,前后两次判决完全相反,法律条款合理吗?伦理讲得通吗?
当事人为什么不惜名誉破败争夺财产,尤其郎教授,划算吗?
舆论造势在本案中和后起到什么作用?
过往是否有舆论引导案件进展的案例?
伦理和法制冲突时,谁为大?利弊各是什么?
4,现在开始,不晚
表达,这是一件什么时候准备都不算早的事,如果你觉得自己这方面有欠缺,现在可以刻意练习起来了。
我的建议,可以从这两点入手:
1)了解热点或知识点时,多探究一层。
问你两个问题:
星巴克咖啡致癌,你探究过这个消息的源头及真伪吗?
“一万个小时定律”,你探究过这个定律的源头及真伪吗?
回答得出的,请留言让我知道你是谁。
借助于现在的信息网,很多人的大脑变懒了。
你想了解什么,动动手指就能搜索到现成的答案,网上没告诉你的,也懒得深入了解。
这是个可怕的习惯——习惯去吃别人嚼过的馍。
知识分为源头、二手、三手、N手。我鼓励大家去了解源头知识,因为它给出了背后的机理,有助于你了解知识框架。
二手和三手知识也不是不可以,事实上,我们每天读的杂志和微信,都是经过转手的。
但是经手越多的信息,真实性越打折扣。很多媒体会杜撰或不着痕迹地误导观众,因为独特或偏激的观点更能引流量。
你要区分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以及哪些是真实的事实。
说这些就是为了跟你讲,遇事多思,形成自己认识世界的一套方法。
思考得多了,肚里有货了,还怕讲不出?
更关键的,因为是你自己思考得来的,有扎实的逻辑根基,就不怕被辩倒。
2)小而美的即兴表达。
找一个概念去解读,比如“贪婪”“专注”。
开始的时候,概念宜小不宜大,时间宜短不宜长。
为什么不推荐大概念呢?难以讲深。
为什么不推荐长时间呢?松散。干货不多,水分不少。其实一句话能表达的,不需要两句或三句。
一个好的即兴演讲:干货,含金量高;紧凑,没有冗余和重复;易懂,中心思想明确。
多个维度尝试剖析一下,试图想出更多的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上力求更深。
比如“贪婪”,来个即兴表达,你能想到什么?
开始你或许只能想到一个点,但是慢慢地,你可以扩展成多个点乃至于面。
会越来越好,我相信你,也请你相信我。
在这个世界上,离不开跟别人说话,离不开工作汇报,离不开登台演讲。
一项终生用得到的技能,越早开始习得越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