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读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也是让我了解这位文学泰斗,打开俄国贵族时期的大门的一本书。
书中的安娜是一位渴望灵魂自由,追求爱情幸福的贵族女性,她要的是完全的爱情,却丈夫卡列文的虚伪和情人伏伦斯基的冷漠自私中间经受百般折磨,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碰的头破血流,最后落得卧轨自杀的下场。书中人物颇多关系,关系错综复杂。相同的是,每一个人都在贵族制度的压抑下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就如书中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在建立之中。”
读过这本书后,最让我敬佩的是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她对个性解放、生命意义、爱情自由的渴望。她的丈夫卡列文是一位身份显赫的贵族,却深受宗教的束缚,虚伪的饶恕着一切。而在一趟列车上安娜结识了伏伦斯基,之后便义无反顾的与其热恋起来,她不顾世俗的评价,就算她成为了社交圈中最不堪的妇女角色也全然不在乎。她所要的只是完整的爱情。然而伏伦斯基不是,地位、声望、权利,等等的一切都比爱情重要。只有爱情时的他浑身不是滋味。于是他日渐冷漠,也让安娜变得绝望,这样的一些都集中的体现了安娜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对束缚妇女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
与安娜同样反抗不合理的现实的女性还大有人在,我想起电影《沙漠之花》的主人公华莉丝——这位出生于索马里的“非洲女权斗士”,她出生的地方思想观念十分落后,所有的女性必须在幼年就行“割礼”,非洲的绝大多数女性都深受其害。而华莉丝没有选择接受命运。相反的是,她在12岁时逃婚,摆脱了父亲的安排,跨越沙漠,背井离乡来到了英国。之后,她遇到伯乐,成为了一名超模,但她并未沉醉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而心系故乡,解救其他女孩于“割礼”的水火之中。她全身心的投入反割礼运动,并成为了一名联合国大使,从而唤起全世界对割礼的反对。
同样作为女性,我想我可能没有与整个世俗反抗的勇气,但我想要拥有一个同样真实的灵魂。通过安娜,我看到自身的善良,看到我内心深处所真正渴望的,看到自己未经修饰的内心世界,我并不要求自己去与世俗反抗,但必须与无谓的枷锁反抗,对外界的“污染”反抗。“不自由,毋宁死”这一句口号从过去喊到了今天,也证明了“自由”的可贵,人身自由、思想自由、灵魂自由,是每一代人所苦苦追求的。而这句口号,想必今后也会继续喊下去,直到它成为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