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很多知名经济学家、企业家都说过一句话:2019年是近十年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到今天为止,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句话。随着2019年12月世界范围内爆发的新冠疫情,给各个国家、多个行业的经济带来了重创。
不仅如此,经济危机、技术与生态变革、战争,都给这个纷繁莫测的世界披上了扑朔迷离的面纱,也让绝大多数行业、企业陷入了寒冬之中。
上周四,参加长松组织系统班学习,贾长松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对于企业正在经历的、或者即将面临的危机来说,疫情尚属最小的打击;以前我们自认为的能力与资源,需要重新审视,同时提出疫情之下,重要的是加强人才战略,需要做四个动作:淘汰、更新、捆绑、定位。
人永远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创造利润、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资源,而低能低效的人力,也是企业最大的消耗和纯粹的成本。
生存与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当下,能否活下来,如何活下去?贾老师提出了“淘汰”战略。
淘汰人,对于企业来说是个难题,淘汰谁?贾老师提出一个观点:一是要淘汰在过去的5-10年,活在潇洒人生中的人,这些人长年不学习、不成长,在这个世界上不成长的一方,最先选择了背叛;二是在企业中可怜谁,淘汰谁。被可怜的人,并非善者,总是弱者;弱者就是消耗者,他们消耗的团队的资源、能量、业绩。
其实,疫情停园两个月之后,我在做缩编、精简工作,所采取的是高管下沉、职能合并、组织精简,目前为止已经减员5人,计划到9月份减员8-10人。
我采取的策略不是淘汰法,而是根据目前的组织、职能状况,涉及到的职能、岗位、员工, 采取的是缩编减员法。听了贾老师所说,豁然开朗,下一步需要做淘汰,淘汰团队中那些固守自己的思维认知、打死也不改变的员工,淘汰团队中被可怜的员工,淘汰团队中的小白兔。
知易行难,想是简单的,可真要去淘汰,总觉得哪个员工都不容易。
在课程第三天,刘芸老师说了一句话,点醒了我,她说:当下,是员工不容易,还是老板不容易?
疫情之下,谁都不容易。
员工不容易,她们拿不到满额工资,还要支付生活费、房贷,压力山大。
老板更不容易,他们不仅要承担家庭生活费用支出,还要承担所有员工的社保税费及生活费,两座大山压在头顶。
就连我这个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小企业,疫情开始至今年共停业11个月,在没有一分钱收入的情况下,仅支付员工工资、社保就是 216万元;再加上借款、借款利息、采暖、物业、能源,一共258万。这是真金白银的现金支出,更是纯粹的负债。
为了养活员工,要筹钱、借钱,给员工缴社保、开工资。
为了让企业生存下去,为了拓展产品线、增强核心竞争力,还要在人才培养、教育环境改造上投钱。
谁更不容易?答案显而易见。
网友评论